为何都是乞丐,收入竟差那么远?用互联网思维告诉你其中不为人知的秘密
背景介绍:
两个同是在广东番禺大学城校园周边谋生的乞丐,一男一女,都是年过60旬的人,一张道不完苦逼的脸,衣着一般,都在人流密集的地方设点谋生,但经我观察发现,一个生意兴隆,而另一个门可罗雀。
下面由我用互联网思维为大家拆解里面的秘密。
产品层面:
目标人群:大学生
需求分析:同情心、同理心;救助别人的自我实现心理;丁点儿装装好人的虚荣心
产品功能:展示年老体弱无收入来源,卖弄“残疾”的身体、秀破烂的穿着、卖艺。
就上述3点而言,阿伯都占全了,而阿婆只占了第一条。
那么为何阿伯功能如此强大功能,为何还输了呢?就此继续看下文。
用户体验:
售前:阿伯有时候没把二胡神功功力控制得当,可能是急于求成,阿伯不时把广播声量调得很大,让人心生避而远之的心,结果弄巧反拙【说到底就是对用户的需求把握不准确】。而阿婆总是以一副羸弱的身躯站在过道上,每一句谢谢虽声量微弱但有力地击中人心。阿婆不断感谢,让人心酸心痛等情绪涌上心头,刹那间恨不得把全身钱财都给了阿婆。
售后:说说阿伯,平时看到他都是在演拉二胡,时而可能因为劳累或收入不如人意而沮丧地发呆,我始终没见过其说话,缺乏与学生交流互动。另外,虽然我不时看到阿伯的碗子里有钱,但事实上我并没亲眼见过有学生向阿伯献上爱心,所以我不晓得阿伯收到钱款后是否会道谢。至于阿婆,阿婆总是在说谢谢,印象里,每次看到阿婆都是在说谢谢——这个“谢谢”的有力武器完全渗透在整个服务流程里面,威力俨然得到指数级提升,足见品牌的威力。
运营层面
故事营销:
相信任何绝大部分在这个校园学习过的人都知道阿婆以及阿婆背后的故事——阿婆与其老伴早年来广东,各种因果后,现在住在了大学城,无儿无女,无人赡养,老伴被重病缠身,每月都需要花费不少医药费,而阿婆的乞讨收入几乎是家中唯一收入来源【其他一部分来自捐赠等等】听到这里,谁能不心酸吗?谁能不心痛吗?
至于阿伯,我相信他身上的遭遇也是相当苦逼,可惜的是没人知道,绝大数人对有的印象大概只有二胡了吧。
渠道为王:
被挖掘了背后故事的阿婆被大社会媒体报道,而同情心泛滥的学生社团更加通过微信、微博是广而告知,现在阿婆恐怕在各种宣传下已成了各学生心中的大学城印象之一了。目前,阿婆已成为大学城学生自媒体用来做情感营销的必备案例,故事年年报,届届新生都有所闻。在这个好酒也怕巷子深的年代,阿婆的故事也正好说明了好的产品也需要强有力的推广,更需要持续的推广!
说到这,大家明白阿婆生意兴隆的最重要原因了吧。
渔道运营:
相对于阿伯的长期蹲点在我校,阿婆则按周期循环游走在大学城10所高校,这样的运营策略让人拍手叫绝。这堪比时下流行的精细化运营策略!好比一个机智的渔民都得了捕鱼休渔之道。赞一个。
总结
1.同样的目标人群在不同时代需求会有所变化,产品策略要跟得上;
2.没有好产品,不能活;没有好运营,活不好;
后话
无恶意,纯扯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