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知道和你在一起的日子只有这些天,我一定不会经常和你争吵。”
这句话深深触动了我,我们这辈子最对不起的人,真的是最爱我们的亲人。
01
我观察过很多人接父母的电话,大多数的对话都是“嗯”、“啊”、“知道了”、“没事挂了”这些高频率用词;
这个过程中,甚至很多人都一脸冷漠,事实上是,在接这个电话之前,他或许正在跟朋友聊得热火朝天。
生活中,几乎每个人都有这种体验:
对不熟悉的人,哪怕他的意见与我们相左,我们也会礼貌而违心的表示:“你说的很有道理”。
而对熟人呢?我们却会直接怼他:“你懂个锤子”、“你懂个毛线”、“你是不是弱智”、‘.......’
对待更亲近的人呢?比如说父母、老婆、老公、孩子。
我们可能当场就板着个脸,所有的不悦都写在脸上。
这还不够,话题一转便说些指桑骂槐的话,来表示对对方的不满,同时也是在为自己的正确找理由。
好像对着自己最亲近的人,我们所有的耐心一下就消失了。
尽管发完脾气以后心里很内疚、很惭愧、很自责,但是下一次依旧不能很好的控制住自己。
我得承认,这也是我前些年的所作所为:对外是君子,对内是小人。我想生活中这样的人除了我以外还大有人在。
直到这些年刻意的反省、约束、刻意改变,这样的行为出现频率才不断下降,但依旧不能完全改变。
02
“不要把最坏的脾气留给最亲近的人”道理我们都懂。
为什么实践起来却那么困难?
或许,根本原因在于:
第一:我们本来就是个虚伪、弱小的人。
只有虚伪的人才会为这事找那么多借口;弱小的人才会“窝里横”,强大的人都在选择理解、包容,克制,表里如一、言行一致。
第二:我们的坏脾气,本来就应该留给自己最亲近的人。
伪装太累了,想卸下面具。
很早以前在一个公司做片区负责人,主要从事销售类的工作。
我一个同事的工作效率很高,而且工作群里,她的回复总是简单,有朝气;
不管领导发了多长的语音,多大的工作文案,她都能认真的看完,并且的问答都是:“好哒!”、“收到!”、“没问题!”
有一次年会我两聚在一起时候我发现一个小秘密,他父母发来的关心她语音他从来不听完,甚至还会充满抱怨,回复:“唠唠叨叨的,烦不烦。
我当时还嘲弄她:连父母十几秒的关心都没耐心,你在工作中再强有什么用?
仔细想想我们工作到底是为了什么?
而我们的现状却是因为利益、工作给亲近的人带去了诸多烦恼,这简直违背了初心,与我们的初衷背道而驰。
她也认真反思过自己:白天伪装得太累了,积攒了很多负面情绪,希望得到亲人的理解,一旦他们不能理解,这些情绪仿佛是找到了突破口,控制不住要宣泄而出。
压抑或者强行伪装情绪的确是一件很耗费心神的事,甚至对工作产生厌烦,怠倦;
假如能有机会释放真正的情绪,这对他们减轻压力,恢复精力是一件很有帮助的事情。
为了利益,很多人花费心思对外维护自己热情、正义、专业的形象。
即便是遇上蛮不讲理的客户或者“猪队友”,也只能“表面笑嘻嘻”,心里“mmp”。
但对亲近的人,我们无需有那么多顾虑,可以肆无忌惮的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展现一个真实的自己。
这并不是一种怠慢,而是卸下了伪装,走出了利益模式。
就像上班西装革履,下班领带一扯、外套一脱,可以找一个自己喜欢的姿势,肆意的躺在沙发上一样。
我们也希望在家人面前,能抛下对形象的顾虑,让自己有个喘息的机会。
03
对亲近的人发脾气,是因为知道他们不会离开你。
前公司的行政小姐姐,平时说话都小心翼翼,偶然间,我听到她和男朋友打电话:“你这么这么慢?要是迟到了要你好看。”
而且语气特别激烈、愤怒、不满。
本以为接下来会吵架,正想上去当个和事佬,细想发现不对,这是一波被“愤怒”伪装后的“狗粮”。
只有关系好的人,才能肆无忌惮的这样宣泄情绪,因为信任那份安全感。
有人说:我不跟亲近的人发脾气,难道要去公司、去大街上大吵大闹?
因为对外肆意的宣泄负面情绪,我们无法承担后果,也无法预知后果。
Richardson教授说,“对兄弟姐妹的直接攻击,不管是语言上的还是行为上的,都可能是基于安全的考虑。”
也就是说,我这么对待我的兄弟姐妹时是安全的,不需要间接,不需要被动,他们永远都是我的兄弟姐妹。
当我们认定他们不会离开之后,我们甚至会对他们做出更高的期望,哪怕是多么地不切实际。
我们总会在意识中为他们设定许多苛刻的要求,并且固执地认为他们是最懂我们的人,无论如何都会站在自己这边,清楚明白我们的所有要求并做到。
如同周国平老师说的:“对亲近的人挑剔是本能”。
可是这种本能,却是制造了很多冲突,伤害了我们身边很多亲近的人。
04
凭什么对你好的人,要承受你最糟糕的脾气?
是的,这一点都不公平。
记事的时候,我是一个调皮的孩子,我曾试图对着爸爸发泄过我的不满,可惜在这场不公平的较量之中,我遭受的往往是一顿毒打,面对的是父亲那严肃、威严的面孔。
多次以后,我的锐气彻底被磨灭了,我从来不敢反驳父亲的任何意愿,我变成了一个乖巧的孩子,即便是叛逆,也只能深深藏在心里。
别人家的孩子可以双手吊着爸爸的脖子“荡秋千”,我很羡慕,但是我不敢;
别人家的孩子可以反驳爸爸的意见,提出自己的想法,我不敢;
别人家的孩子敢对爸爸说“行了行了知道了。”我不敢,我只敢说:“我知道了”。
总之,我不敢对爸爸有一丝一毫不尊重、不听话的语气,更别说吵架了。
这本来就是不公平的,这种不公平对我的成长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我,无疑是自卑、胆小、害怕的。
直到后续经历了很多事情,才有所改变,但是却摸不了存在的痕迹,不能完全消除这种心理对我的影响。
刚认识女朋友的时候,她常说我对内横行霸道,对外胆小如鼠,这其实跟我的成长环境是有很大关系的。
So,当一个家庭不允许这种情绪存在的时候,这个环境是不正常的,他并不是一个良好的、健康的环境。
我说了那么多,并不是支持何种观点,而是告诉你,存在,必定有着他的合理性。
当你是亲密关系中承受较为糟糕脾气的一方时,请不要难过;他们对你发脾气,并不是真的对你不满,而是把你视为他们最安全可靠的人。
有负面情绪是很正常的,对亲近的人表达自己的态度,并不是那么罪大恶极。
05
但是我们必须时刻记住:没有人天生就应该是别人恶劣情绪的垃圾桶,亲近的关系并不能成为我们肆意妄为的理由。
假如我们依仗着对方对我们的爱或者包容肆无忌惮的宣泄自己的负面情感,对方或许不会因此离开你,但对方所承受的伤害却是我们无法想象的。
你愿意爱你、亲近你的人因为你的暴脾气而受伤吗?想必很多人是不情愿的,那怎么办呢?
第一:合理有效的表达、沟通
父母对你唠叨多吃点饭、多穿点衣服的时候,你的回答不应该是“知道了,烦不烦”,而是耐心的回答:“我已经吃饱了”、“我已经穿的很暖和了”。
对象很晚才回家,你的提问应该是:“我很担心你,你去哪里了”,而不是:“这么晚才知道回来,怎么不干脆别回来了?”
很心烦的时候,我们对亲近的人说:“我今天很烦,我想静静。”而不是:“我今天很烦,你最好别惹我,给我滚。”
第二:正确看待问题,尽量对事不对人
往往我们口无遮拦说出来的话,无意之中对别人造成了无法想象的伤害,遇到问题,就应该就事论事,尽量避免因为某件事而去攻击某一个人。
比如:要不是因为你......;你这个人......。
第三:学会接纳情绪,寻找合适的宣泄突破口。
除了有原因的负面情绪外,人与生俱来就有一个情绪周期。
每个月总有那么几天情绪低落;这句话并不是女人的特权,男人也是一样的。
既然预知或者意识到坏情绪的到来,那就转移宣泄口,比如我喜欢打游戏,有的人喜欢唱歌、听歌、运动、寻找美食、买买买等等;
这时候,可以适当的放纵一下自己,尽力回避冲突,防止情绪的进一步恶化。
同理,当别人对我们宣泄情绪的时候,我们应该多些理解、包容和耐心,为对方宣泄负面情绪提供一个通道。
不是不可以把工作中的负面情绪带回家,但是请不要用破坏性的方式释放。
你能伤害的人,永远是亲近你的、在乎你的、爱你的人。
这句话说得很对,但是换位思考一番,却让人寒心。人心都是肉长的,经不起无止境的伤害与摧残。
请收起你的自私,把留给自己的爱多分给自己亲近的人,多些理解和包容,不要让他们因为你,活得太劳累。
-End-
作者:小凡国
游走在化工领域的写作爱好者
编辑: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