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中级十期 成长分享584天 2020-02-04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发现孩子之所以做一些偏差行为,很多时候,是因为孩子没有理解他做事的“目的”“行为”与“代价”三者之间的关联性。(目的,就是孩子想借由此行为得到什么;行为,就是我们家长通常看见的是孩子外显的行为,即孩子的偏差行为;代价,是因为这个行为产生的不好后果。)
所以,我们作为家长的,要帮助孩子理解这三者的相关性。这样,不但可以帮助孩子拓展思考的角度,更能够帮助孩子在充分理解这三者的相关之后,自发的修正自己的偏差行为。
那么,我们怎样来帮助孩子澄清“目的”“行为”与“代价”的关联呢?
首先要看到孩子表现的外显的偏差行为是什么。比如,拖拉磨蹭,无节制看手机、上网玩游戏,打架、骂人或者偷东西等。
其次要了解孩子的目的。我们要问孩子行为背后的目的,而不要问他行为的原因。同时,与孩子交流的时候,要说孩子听得懂的语言,说他们可以理解的词汇。例如问孩子:你做这件事时可以得到什么(问目的)?而不要问孩子:你为什么要这样做(问原因)?
再次要澄清孩子行为的代价。我们在与孩子谈论“代价”的时候,最好一边和孩子澄清一边拿出纸笔写下来。因为,大部分人是视觉型学习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眼见为凭。所以,当孩子看见我们一条条地写出他所付出的代价时,便无法逃避他所发生的事情,甚至会很震撼,进而愿意修正自己的行为。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要和孩子讨论,而不是我们家长单方面的思考,依照自己的想法来为孩子一一罗列,而是要以一问一答的引导方式,协助孩子自己整理出来,这样才能让孩子主动去认识自己所付出的代价,他才愿意去修正自己的偏差行为。
例如:孩子认为老师偏心,于是他决定不专心听讲,要考零分来报复老师。
我们来分析一下,孩子这样做的“目的”“行为”和“代价”分别是什么?
1.孩子的行为:不专心听讲,要考零分。
2.先安稳自己的情绪,因为,稳,是改变孩子的定海神针。一是不预设。不要上来就去批评,指责或者是否定孩子的行为和想法,而要相信孩子这样做一定有他的道理。二要倾听。倾听孩子把话说完,换位理解孩子的感受。
3.问孩子这么做是为了得到什么?或者这样做可以帮助他得到什么?如果孩子回答:他的目的是负向的,例如,要报复老师。我们就要带着孩子思考报复背后的正向目标是什么?例如报复老师,他的心情会很爽。
孩子的目的:报复老师,让自己心情很爽。
4.引导孩子思考行为的代价。问孩子,这样做之后(如故意考零分)会得到什么不好的结果。
孩子的代价:在班级排名靠后,老师同学会看不起;考不上好的学校;家长会很失望等等。
5.再与孩子讨论如何用不同的行为来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目的?例如,问孩子想达到很爽的感觉,除了考零分,还有其他的方法吗?或者做其他行为也会让你感觉很爽。
与孩子的讨论:可以通过自己努力学习考出好成绩让老师不爽,自己也很爽;可以和同学一起去打篮球,一起去吃饭等,也可以让自己很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