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细节不是细节的比较级,不是比细节更细,而是底层逻辑的本质不同。细节是产品角度的设计准则,更细节是用户角度的产品哲学,它不是产品和服务的升级,而是产品和服务的核心价值,更细节本身就是用户需求。”
————《新物种爆炸》
起初理解这句话确实比较困难,因为从产品和服务的本质上做了区分,也从不同的维度做了横向对比,更细节是站在用户的角度去思考的产品哲学。
起初,对于更细节的理解局限于一下几个方面:
1、产品的迭代升级,不断的去完善细节,找bug,解决用户的问题,并且提高用户的体验度,这就是更细节;
2、服务的不断提升,利用完善的客户反馈机制和快速的反应机制不断提高用户的满意度,这也是更细节;
3、从线下到线上,产品和服务的不断提升,让用户更好的体验产品和服务,方便用户,这也是更细节。
等等案例,对于细节和更细节的理解仅仅局限于同比的情况下的进一步提高,而不是站在不一样的角度去完成“细节”的升级,这样所做到的细节或许还只是底层逻辑关系的升级和再升级,没有从认知上做到“更细节”。
怎么做到“更细节”呢?
1、数据化的更细节
在数字化的互联网时代,对数据化的能力不断提升可以成为一个公司或者一个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双十一,为什么那些发誓不再“剁手”的猫友还是忍不住买了一件又一件?
“我只是逛逛淘宝看看而已”,结果买了好几千块钱的东西?
或许你不知道什么是大数据,但是不断刺激你的购买欲望和消费逻辑的就是那些“数据”。
你看了一个东西,大数据会给你推送与之相关的东西,并且比你之前看的还要好,还要便宜,你会买吗?
不买,那给你送劵,可以抵现金,限时优惠多少?原价多少等等,你心动吗?
买了还不算完,还会给你推送与之配套的东西,总不能只买一件吧,而且买多了还可以继续打折,要不再买一件?
为什么淘宝/天猫可以精准的推送给你你最感兴趣的东西?
因为淘宝/天猫的数据能力太强了。
那么相同的也是一样,在用户使用简书的过程中,是不是可以根据用户的年龄、属性、职业、兴趣爱好、浏览历史等综合的数据判断自动化来推送首页的信息呢?
这样做或许会让看到的东西视角更窄,但是对独特数据的有效收集,让所有的数据和算法真正以用户为原点,以更深刻的理解用户、更精确地把握用户、连接用户不是“更细节”的体现吗?
2、场景化的更细节
从茑屋书店到茑屋家电形式上是“书店”和“家电”的跨界,实质上是对场景化的更细节的尝试。
厨具区里摆放着美食图书,跑步机就在健康类书籍旁边,随手拿起来的化妆品旁边就是真实的美容中心,家居设计杂志和咖啡机放在一起… …
场景化的更细节是给消费者提供一个真实的场景去说服自己去买单。
再比如:
“咖啡+商务”衍生出星巴克、COSTA;
“咖啡+闲聊”成了漫咖啡、咖啡陪你;
“咖啡+图书”就是字里行间、雕刻时光;
“咖啡+思想”有了方所、单向空间;
“咖啡+鲜花”成了野兽派;
“咖啡+方便”等于“连咖啡”。
等等,不断提高场景化的细节能力,才能提出创新的运营模式。
如果,通过数据化的更细节获取了简书用户的有效信息,比如地理位置:
是不是可以在固定的时间段去push给用户信息,你在咖啡厅,会推送给你与咖啡相关的文章;你在高铁站,我会推送给你旅行中的文章;你在看书,会推送给你如何写一篇书评的干货,等等。
这样是不是很有意思,而不是所有用户统一推送一样的文章。
3、效率更细节
和用户沟通一直是一个“难点”。
做产品的用产品的逻辑去和用户聊,做业务的带着营销的逻辑去理论用户,或许,运营和用户之间还存在着“中介”。
效率更细节给予的思考是:沟通去中介化,完全的消除连接用户的中间环节,提高用户的入口效率;另一方面是内容的效率性,能否更精准的连接用户。
我们和用户的交流和反馈机制是否存在中间环节,想要传达的内容有没有及时精准有效的到达用户那里,这或许也是我们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