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一书中,心理咨询师洛莉·戈特利布讲述了发生在自己的来访者朱莉和她最好的朋友达拉身上的故事。
朱莉是一个三十三岁的大学教授,她在自己蜜月旅行的时候查出自己罹患癌症。她同时向自己最好的朋友达拉,以及心理咨询师洛莉寻求帮助。
达拉给朱莉分享了一位唐氏综合征患儿的母亲,艾米丽·帕尔·金斯利的散文——《欢迎来到荷兰》。
在这篇散文中,艾米丽描述了当生活的期望被现实颠覆时,将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对未来的畅想,就像是在计划一场美妙的意大利之旅。
你买了一大堆旅游指南,还做好了精彩的攻略:罗马斗兽场、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像、威尼斯的贡多拉……你或许还会学几句简单的意大利语。所有的一切都是那么激动人心。
经过几个月的翘首期盼,那一天终于到来了。你收拾行囊踏上旅途,几小时之后,飞机着陆了。机组人员走过来跟你说:“欢迎来到荷兰。”
“荷兰?!”你大吃一惊,“为什么是荷兰?我要去的是意大利!我应该已经到达了意大利才对呀。我一辈子都梦想着能去意大利。”
但飞行计划临时有变。他们决定停在荷兰,而你只能既来之则安之。
但重点是,他们也没把你带去一个可怕的、令人厌恶的、肮脏不堪的、充满瘟疫、饥荒和疾病的地方。仅仅是一个和预想中不一样的地方罢了。
于是你不得不下飞机,去买一本新的旅游指南,还得去学一门全新的语言。你还会遇到一群原本永远都不会遇到的人。
这里只不过是另一个国度。这里比意大利的节奏更慢,没那么多浮华。
等你在这里待了一阵子之后,你缓过劲来,眺望四周,会发现荷兰有风车,荷兰还有郁金香,荷兰甚至还有伦勃朗。
但你认识的所有人都在忙着往返于意大利,而且都在炫耀着自己在那儿过得有多好。
在你的余生里你却只能说:“是的,我原本也是要去那里的。我都计划好了。”
而这种痛苦永远永远永远永远都不会消失……因为失去梦想是一种非常非常重大的损失。
但是,如果你把生命都浪费在哀叹你没去成意大利这件事上,你就永远不能自由地享受荷兰非常特别、非常美好的方方面面了。
我们生活中大多数的焦虑、痛苦以及不满都来自于此。
明明我期望的是去意大利,我畅想了那么美好的未来,可是现实为什么总是不符合我的期望和畅想?
为什么生活总是不如我意。
我们也总把未来在“意大利”的生活当作自己真正的生活,我们都在不停地畅想着自己的意大利之旅--
要是喜欢的人也对自己动心就好了;
要是有一天能在工作的城市买房安家就好了;
要是攒够了 100 万就好了;
要是有一家自己的公司就好了;
要是实现财务自由就好了。
我们总是在期待要是怎么样就好了,但是,这个世界并不是围绕着我们运转。
大部分人的生活,和我们现在的样子,都不是按照自己原先的计划展开的。
我们期望的总是意大利,可生活总是落地在荷兰,我们距离理想的生活总是有着种种障碍。
而实际上“荷兰”也才是我们最真实的生活,也许它并不是我们最初想象的样子,但是这里依然也有很多的美好,我们依然可以好好生活,感受在这里的快乐。
最后分享一段,让我醍醐灌顶的话吧--
很长一段时间,我的生活看似马上就要开始真正的生活,但是总有一些阻碍阻拦着。有些事得先解决,有些工作待完成,时间貌似够用,还有一笔债务要去付清,然后生活就会开始。
最后我终于明白,这些障碍正是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