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又被老板批了”
最近,小A因为汇报工作的事情,被她老板批评了。
小A,是一个特别勤奋的员工,每次任务,她都是那个最积极的人。
可是,却总被老板批斗。
我问她,这次是为什么?
她说:我在汇报工作的时候,老板说我总是不讲重点,半天不知道我要表达什么?
这才明白,小A犯了职场大忌。
职场中,有一条金科玉律:结论先行。
什么是结论先行?
比如下面这段话:
上周我去了趟苏黎世。你知道,苏黎世是一个比较保守的城市。我们到了一个露天餐馆吃饭,你知道吗?在15分钟内我至少见到了15个留长胡子的人。
你知道我想表达的意思吗?
如果换成结论先行:
你知道吗?在商业界,简直难以相信,男人留长胡子已经这样普遍。就连在苏黎世那样保守的城市,我也在15分钟内至少见到了15个留长胡子的人。
这就是结论先行。
时间很贵,没人愿意跟你浪费。
有一个很火的段子:
---在吗?老铁
---最近怎么样?
---我失业了...
你不就是想借钱吗?
与人沟通,先说结论,别让别人猜。大家真的很忙,没有时间跟你猜来猜去。
比如:
---老板,小B今天上午有事,不在公司。销售总监正在出差,明天上午回来。财务那边,最近两天都有时间。
看了您的行程,明天下午是有空的。
你觉得,我们会议安排在明天下午2点可以吗?
如果你是老板,听到这样的汇报,你不会生气吗?
如果是结论先行:
---老板,明天下午的会议,我安排在下午2点。因为这个时候各部门都有时间参加,您觉得如何?
第二条:工作为什么要做
老板:小A,你这周去学校贴一下招聘海报吧,我们要招聘了。
如果你是小A,你会怎么办?
方案一:
拿着海报,直接去贴。
方案二:
1.询问老板,为什么想要通过贴海报来招聘
2.表明自己的观点。比如改学校贴海报效果不好,可以直接联系辅导员,还有学生会的同学,帮忙宣传。
如果我们刚入职场,也许会像方案一那样,直接贴海报,还会马上动身,表现你的积极性。
一个会工作的人,就知道要用方案二。
先要做正确的事,再正确的做。
正确的事,就是你要明确什么才是正确的事。
直接去贴海报就是正确的事情吗?
正确的事,就是你要招聘到合适的人才。
正确的做,就是找辅导员、找学生会主席、找学长,帮你宣传。
在《方法总比问题多》一书中提到:
只要思维不滑坡,方法总比问题多。
一流的人找方法,末流的人找借口。
你和优秀,只差方法。
第三:尽量把你的时间用成整块,不是要只剩碎片
现在,大家都鼓励碎片化时间学习。
真正卓越的人,哪有那么多碎片化时间,他们的时间都是整块整块的。
他们推掉了无聊社交、他们住在离公司不远的地方、他们早起,他们没有那么多可利用的“碎片时间”,他们的时间都是整块的。
曾国潘,每日静坐,不是10分钟20分钟,都是1小时。
著名广告咨询公司“华与华”,给新员工的一点要求:
人生是时间的成就,新员工要学会如何管理时间。
里面有三个观点:
时间要日日不断用。
时间要大块大块的用。
时间不要轻易给别人用。
真正的大师,自己的时间都是大把大把的掌握在自己手中。
华与华创始人华杉,每天都会5点起床,给自己两小时的时间。
心理学大师荣格,在自己的工作之余,每周会抽出一段固定的时间给自己的写作。这段时间内,任何人都不能打扰。
这些大师、优秀的人,都是将大块大块的时间,倾注在重要事情上,不轻易给别人用。
他们从来不会,这里花10分钟,那里花半个是小时,绝对没有。
第三:一定要多看书多看书多看书,多思考多思考多思考
俗话说的好:你的一切问题,都可以在书中找到答案。
我们获取信息的速度很快,给我们造成一种假象,似乎我们不需要懂得太多,上网一查就可以知道想要获取的信息。
奇葩说有一期辩题:人类大脑可以共享知识,你支持吗?
詹青云有一个观点,印象非常深刻:
比共享知识更可怕的是,那些辛辛苦苦学了知识的人,发现知识没有用。
我们提倡的是共享教育、共享观点,但是你不能共享结果。这不是在分享知识,这是在扼杀知识。
是的,我们是可以从网上获取知识,但我们知道该如何运用这些知识吗?
看书究竟有什么用,之前在知乎中看到一个答案:
看书,就像我们的一日三餐,虽然看不见实际的作用,但他早已在无形当中已经变成了我们的血液。
碎片化的信息,是在扼杀我们运用知识的能力,不是在给我们知识。
一本书,是经过作者反复思考,整理,费尽心血,才得以展现在我们面前的。
他系统、严谨、缜密,这和我们随便在网上搜寻的知识截然不同。
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传播知识的成本低,我们获取知识更是分分钟的事情。
但,我们一定要有筛选知识的能力。
比如同一本书,有人推荐好看,有人推荐不好看。
如果你没有辨别知识的能力,你如何知道谁说的有理,你如何选择?
就比如我告诉你,马有四条腿、一根尾巴。
你运用这个信息,可能会指着一条牛说;这个是马。
当你有系统的思维,你就知道我说的是一个案例,不是定义。
这一切,都需要你从大量的书本、大量的思考中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