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往常一样下了课,孩子们便走出课室邀请爸爸妈妈进来欣赏自己的作品。
“妈妈你快看!这是你!可漂亮了。”
一位妈妈被孩子急切的拽了进来。
妈妈一边低头滑手机,一边朝课室走过来。
当她凑近孩子的作品跟前时,眉头紧了一下,紧接着用低垂的眼帘扫视了一下相邻的其他几副作品,扫完之后,鼻息都变得凝重起来。
“这是你画的?头上那花花绿绿的是什么呀。”
孩子还未察觉这语气中的呛味,还以为是在问她。
“是我画的呀!那是头发,可漂亮啦!”孩子津津乐道的评价自己的作品,眼里尽是那五颜六色的头发,却未曾察觉妈妈的脸都已经变了色。
“为什么你不用黑色的头发,一定要用五颜六色的毛线?贴的又不整齐,乱七八糟的。赶快洗手回家!”
孩子由兴奋变得安静下来,不再说一句话。
这样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例如,有时候在写生课堂上,爸爸妈妈冲进来教室说的最多的都是:你这画的是什么呀,怎么两个手长的长,短的短,比例一点都不协调呢。小班孩子的作品,则经常被父母指责:涂色不均匀,老出界。她们认为,这些孩子的作品,一点都不好看。
为什么,在孩子们眼里那么温暖的作品,一到了爸爸妈妈的眼里却变成了“丑陋”和“滑稽”。他们会很冷峻的说:这一点都不美,我不喜欢这样的作品。
然而美,到底是什么?
在诗人的眼里,一山一水皆可为媒,寄托志趣,表达情意。“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意人生,那些个文人骚客,不仅仅只是舞文弄墨那么肤浅,根植于心的,是对生活的那一丝感动。
望着皎洁的明月,忆起他乡的故人,此情此景,令人动容,然而心中若无感动,明月又怎会多情?
飘落的梧桐叶,诉不尽的神情,而你,又会在它飘落的那一瞬间为之感动吗?
画室里的桌布、围裙,还有那些被混色的颜料,用旧了的工具,我更加珍视它们,因为每一块颜料的痕迹,都有一段精彩的故事。那些斑驳的笔触,本身就是一种深入骨髓的美,只不过有人,却把它叫做脏乱。
我想,每个人都有她自己对美的那份守护,不见得能够欣赏他人之美。然后,很多时候,却是自己在一点点拒绝原本就属于自己并正在身边发生的那些美。
昨天下了一场暴雨,一个孩子画了一张小画,满天的雨点豆子一般大小落下来,两个小人共同撑着一把大伞,站在画面中间的矮房子面前。孩子说:“大的人是妈妈,小小的是我,我们紧紧的挤在一块,是因为妈妈怕我淋到雨。”
没有涂色,没有对白,甚至因为小人靠得太紧已经分不清谁是谁了。然而,若不是妈妈对自己的爱,又怎会挤在一块?
又回到开头那个小女孩儿,整个课堂她是最激动的一个,特意的挑选五颜六色的毛线,他告诉我,这美丽的颜色,她一定要用给妈妈,因为她的妈妈在她心里面是最漂亮的。孩子是怀着这样的一份感动,去把妈妈表现出来的,在她眼里,这样的妈妈就是最美的。
为什么我们不能够去欣赏孩子们的美呢,仅仅只是因为审美不同?我想,更多的,是因为在我们的心里已经多了几分焦躁和冷漠吧。
日复一日的工作,两点一线的生活。我们总是急急忙忙的赶着上班,卡着点出门,然后公车晚点了不爽,挤车人太多了不悦,带着一肚子情绪开始一天的工作。
下了班火急火燎的赶着接孩子,然后回家。催促着孩子写作业,盯着孩子吃饭,算着时间请孩子冲凉晚读,忙完这一切,似乎就只剩下睡觉了。
我们的心,从早上睁眼,到晚上闭眼的这十几个小时里,它竟如此疲累不堪,却压根没有用在自己身上。就连坐下来休息的那些时间里,它也依然在朋友圈里劳心劳力。
如果离公司不远,为什么不提前十分钟出门,然后以步行的方式走到公司呢?你会发现沐浴在清晨阳光下的自己格外精神,偶尔还能听到树梢上的几声鸟叫,你的耳朵会被它叫醒!落叶起舞也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你若愿意,这所有的一切都为你而变得格外动人。
如果是晚上,带着孩子一起走到楼下去散散步,看看星星,聊聊天,或者是感受一下晚风的吹拂,难道不比肥皂剧里的幸福更生动?为剧中的狗血剧情牵动心神,为什么不关注一下自己身边的幸福?
我们以为周末睡到自然醒就是莫大的幸福,但昏昏噩噩的脑袋会告诉你不如起来走走,毕竟生命是不能拿来浪费的。如果我们能够早起一些约上三五个朋友,或者哪怕独自一人去攀登一座高峰,站在山顶,看着山下的风景,体验那种大汗淋漓之后的畅快感,这难道不是一种感动,不是另外一种风景吗?
美,是一种感动,一定是发自内心的感动。
也许,是我们走得太快了,已经忽略了路途上的风景,甚至,都快忘了自己。
也许,是我们已经麻木了,傻傻分不清到底什么才是自己生活的重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