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人爱吃米饭,厨娘们像艺术家一样尽情发挥出对米的喜爱,煮的,蒸的,荷叶裹的,竹叶包的,年糕,米粉,花样无穷,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人家做不到的。
而北方人对面食的喜爱,那也是想象力满天飞,精细的像各种面点,宫廷的,民间的,张翅的,带爪的,五彩缤纷,香辣甜酸,那也是要啥有啥。粗糙些的,像馒头,包子,烙饼,各式民间小吃那更是五花八门。上世纪七十年代,人们的生活水平还是很低的,整个社会物资奇缺,买粮食要粮票,扯块布要布票,庄家人的日子更是清贫。那个时候吃顿白面饺子只能等逢年过节,平时顶多也就是用地瓜干磨的面粉包顿萝卜菜的大包子,包子皮黑黑的,萝卜菜里加些虾皮,或者炒把花生碎放菜里。另外再煮锅菠菜汤,切些辣椒葱花,加上几滴酱油拌一拌,也是一餐相当不错的饭菜了。那时候我们这些半大孩子最盼着过年了。大人们把积攒了一年不舍得吃的麦子淘洗干净了磨了白面粉,蒸了好多的大个饽饽,一层层结满了大枣的枣山,饽饽里头包了糯米或者粘高粱粉做的夹糕,还有用一半白面一半米面做的的发糕 我们叫做发团的面食。后来生活条件慢慢提高了,平日里大人小孩如果馋了,家庭主妇们就会去买一点猪肉,青菜在农村是不缺的,到菜园里弄把豆角啦,白菜啦,茄子啦啥的,回家绰一下,剁碎了,包一盖挺饺子犒劳一下,把小孩子的眼睛吃的亮亮的。以前包的饺子像个弯弯的月牙的,我们叫做小扁食,年除夕,有的人家讲究,会包一簸箕元宝饺子(也叫猪耳朵的),讨个吉利,后来有人从城里饭店里学到了包的像个小麻雀似的饺子,因为样子好看,包的也快,就在坊间传开了。
改革开放后,县城里开了许多饭店门面,从外地来经营的老板们带来了一些我们这些老百姓平日见不到的稀罕物。有一年,县城的电影院附近开了一家狗不理包子店,村里手巧的人不知怎么见过了,回家照着虎就画了个猫,慢慢的我们这些没见过世面的人也能比量着做出了狗不理包子--当然这些都是改良过了的啦哈哈。后来,我们又学到了包馄饨,庄户人家的厨房增添了许多五彩缤纷的内容。
蒸包子在以前我们农村里是很少吃到的,一个是没有那个想象力,再是也没有那个经济条件。其实也很简单,发上块面,调好馅,无非是肉放的多一些,捏上几个褶,蒸熟了圆圆的喧喧的,煞是可爱,看着就有食欲。蒸包子可以调成好多种馅的,荤的素的,牛羊肉的,海鲜的,还可以煮些红豆,豆子里加上糯米粉,再加上些红糖,甜甜的,粘粘的,可好吃了。一切要看主妇们的发挥了。以前我们这里是没有馄饨这种美食的,我还记得第一次见到邻居家包馄饨时那种惊奇,那么小的白白的面皮,在一双巧手里反来倒去,变成一排排展翅欲飞的小蝴蝶,可爱极了。曾经在四川吃过抄手,老板娘在窗前包,我在一旁看得如醉如痴。四川的美食仿佛全国各地都有啊!后来见得多了,馄饨形状各异,但是都是那么可爱的样子。有的像是蝴蝶翅膀,有的好像小小的元宝,有的好像小金鱼,我手笨,只喜欢包元宝形状的。有空闲的时候,调一盆家人喜欢吃的馅料,精心包一些饺子或者馄饨,放冰箱里冷冻了装袋子里,啥时想吃了就拿出一袋煮煮,再配上好吃的蘸料,真是太美了啊……
分享一下煮冷冻水饺和馄饨的方法:冷水下锅时,硬邦邦的水饺一起下锅,中间搅动搅动,不要粘了锅底。水开后敞开锅盖,在开水头上点一点冷水,点四、五开即可。煮馄饨可以用高汤,也可以用清汤,油烧八成熟,葱姜蒜煸出香味,放入清汤,喜欢海鲜的放几只鲜虾仁提味,馄饨快熟时搅上蛋缕,放几片绿色的青菜叶,色香味俱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