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这等于说:诸位,你们以为我讲学问,还会保留一手,不传给你们?我绝对没有丝毫隐瞒,所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你们做学问,为什么都不明白我的良苦用心呢?
做学问容易犯一个毛病,都怕老师会留一手。尤其是中国古代学武之人,师傅很可能会留一手。留一手,以防师傅打不过徒弟。所以古时有:“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之说。
孔子说,我并没有保留,我的学问很简单,本身就是教材,表现在平时做人、处世、言行之间。学问就在这里面,我一直告诉你们,千万不要只在书本上死念书。换句话说,这段话显示了孔子的教育法,主要是放在日常生活行为上,处处表达无遗,不要有神秘感,不要有好奇心,他随时随地都在教学,学问就从生活经验得来。
从书本上学是求知识,求前人的经验和前人的见解与心得。但是要把这些知识、见解与心得用到自己身上,就要加以体验。所以孔子说“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我没有哪一次、哪一个地方不表现学问的道理。
接着下面又提出孔子的教育宗旨: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孔子的教育宗旨就是“文、行、忠、信”四项。
第一“文”。包括知识和广义的文章。文章的文采、字句和条理,章是连起来的一大篇文理。狭义的文章是指文字作品,这是后世的概念。在春秋战国时期,“文”应该是广义的文章,包括一切知识及文学。
第二“行”。文章好,知识好,充其量变成文人。古人早就有“文人多无行”的说法。所谓文人多无行,就是说,知识多了,正理、歪理,条条有理,因此凡事都满不在乎,便成了“名士风流大不拘”。往往文章写得好的人,并没有什么实际的功业。看中国三千年文学史,文学造诣高、诗辞歌赋都行的人,在事业上并没有什么了不起之处。这里的“行”是指一生事业的成果。
第三“忠”。是对国家、社会、父母、朋友,任何一人一事,答应了的话,就贯彻到底,永远不渝的诚心;对一事一物无不尽心者谓之“忠”。
第四“信”。就是有信义。
这是孔子教育的四个重点,不能分开,成为一体。“文”包括了文学,乃至一切学问的完成。“行”,狭义的是行为、品德;广义的是事业的成果。“忠、信”,是内心的修养,是人格的造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