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去了神明居住的地方。每一个大大小小的洞窟都有几个神明住在里边。它们已经在这大大小小的洞里住了几千年了。有的无脸,有的无手,有的已经风化的剩下个优美的大轮廓。依旧不妨碍它们美感的体现。那种饱满浑厚挺拔有力的造像总触动人的内心。似乎我们能和几千年前的巧匠们对话,他们在石头上留下的痕迹依然清晰。只是经过时间的打磨,上面的苔渍和碱水的侵蚀让表面变得斑驳厚重。
工匠们对造像的雕凿,他们的审美令人惊叹。传神生动。特别是奉先寺主佛旁菩萨,多闻天王,还有力士的造型处理令人驻足。为了凸显主佛,它们站立着,但是总高都低于卢舍那大佛。但是身体比例却经过处理,并不是完全写实的。头大,上半身缩短,下半身应该也有所缩短。身姿挺拔有力。整个各部位的造型都经过工匠自己的处理,非常有个性。令人看了觉得除了庄重震撼之外,还有独特的趣味性。五官既写实又夸张,又很饱满浑厚。它们三神比布满石壁的与人等身大小的诸神更令人着迷,石壁上的诸神虽然比例很合适,脸部也很丰满,但是相对缺乏个性,有千篇一律之感。或许他们的秩序感是为了衬托几位大神的。有个性的人物造像更加吸引人的眼球。且大到一定程度的雕塑,耸立在你面前,就会有一种震慑力,震撼人心。他们有多大?据说卢舍那的耳垂就达一米九。这都是人为的,结合了大自然的力量,经过时间的打磨呈现的。它们至今依然惠福我们,反过来供养这一方土地上的世世代代。据说这个窟从开始开窟到完工用20余年,用了很多的工匠,具体数字已忘。
我看着他们,依然在思考它们体感的挺拔有力是怎么体现的。特别是唐代时期,造像在细节上很多地方都是圆润的处理。但是每一个大型的外形体感都是流畅挺立的长线条,并没有被身体的凹凸小细节打破或者破坏。而细节里的细节也是这种节奏。大形圆浑,小形丰富。绘画中也是这种节奏。东壁洞窟还发现有一个大型洞窟的窟型和莫高窟的深窟型是一致的。好像是看经洞,里面主佛是圆雕。三壁刻满精美的罗汉中浮雕。主佛很精致,但是少了西壁卢舍那大佛的大器和拙趣。经过太多修饰的造像虽也美,但缺乏个性趣味。
这个地方很棒,我还想再来看。我还在这许下愿望,实现了还来还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