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的奋斗其实是挣扎,所谓“挣扎”,就是有目标、无方法,自然也是无结果的努力。
奋斗和挣扎有什么区别?
焦虑感是一种变质的紧迫感。紧迫感的特点是面对重大的挑战迅速确定清晰的目标,然后将目标分解为方法和流程,紧张而有序地解决一个个阶段性问题,遇到阻力快速试错,直到实现目标。紧迫感最大的特点是保持“操之在我”的心智状态,不给恐慌和抱怨留任何空间。
而由焦虑驱动的挣扎,其特点是局部、节点的方向感汇聚成整体的混沌,众多的矢量之和趋近于零。我们很容易堕入挣扎的状态因为我们知道事不宜迟,知道不努力的后果,所以我们选择了快递、直接、看上去有用的应对方式,既节省时间又不用费脑子,最重要的是,这种让自己觉得自己在努力的状态,多多少少地缓解了我们的焦虑和恐慌。
“唯恐错过”是焦虑的典型症候。我们不放过眼前任何“或许什么时候管用”的新机会、新信息、新知识。比如我们不停地刷手机,看到本来就是冲着你的焦虑和恐慌来的标题、广告,按耐不住想看、想收藏、想购买的心情。持续地囤积,在囤积中获得一种暂时的安慰感,正在成为我们奋斗的新常态。囤积本来是人的一种由来已久的冲动。你要明白,无数个0 加起来还是0,0的巨量累积不可能实现从0到1的突破。
真正的改变只发生在原则里
人的作为、境遇都不过是心性品质自内而外同步的结果,如同用QQ同步助手将存储在云端的通讯录同步到新手机上,将新手机立即在相当程度上变成了你原来的手机。你所有的“新欢”都不过是“旧爱”。真正的改变只能发生在原则层面。
人的思维、行为和表达方式都受制于蕴含其中的原则,在你的原则没有发生实质性进化的情况下,你能改变的无论是内在外在都微乎其微。很多人长期以来的工作和生活之所以是无意义的重复,是因为他们从未改变、优化他们的原则,甚至从未反省过一直在驱动着自己的思维和行为的底层代码是怎样的。你生活、工作着就是在犯着错误,都在经历着痛苦,即使你看上去已经很成功了。犯错误是人的宿命,人与人的差别只是犯错误的方式的差别。
世界上只有两种人,“正确地放错误”的人和“错误地犯错误”的人。前者总是能够持续地以X光般的反省方法获知自己行为原则中的BUG,持续地消除BUG,优化原则,实现原则性进化。后者则总是自觉无辜地犯错误,从来不与自己的简陋、粗略的原则打照面。鲁迅说,人与人的差别有时候要大于人与猿的差别。
认知的创伤
我们往往不自知地成了认知的留级生,尽管看上去是努力地升级并且觉得自己已经升级了。升级、进化、蜕变,总是伴随着巨大的痛苦。消遣自娱式、不触及原则的努力无法让人实现“从猿到人”的进化。在我们小时候,看到热水壶时就要伸手去摸,结果被烫的哇哇大哭,这让我们百思不得其解,正是这些事情,促成了我们在认知上的进化。因为它们动摇、伤及了我们已经形成并且一直爱管用的原则。所谓的认知地震,指的是你原来的、看似稳固的认知,由于某个事件或场景遭致坍塌。而认知的升级,就是在认知废墟上重建认知。
我们多数人幸运又不幸地让自己的认知停留在了非地震带上,停留在子宫般温暖、宁静的“认知的故乡”,用安兰德的话说,我们虽然活着,但尚未出生。
落魄不堪的自我放逐
中国有句古话,叫“一语惊醒梦中人”。只有当我们真正懂得一件事情后,才知道自己当初有多么不懂。当然,认知的升级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休克疗法”,在认知上经历一场足以让自己落魄不堪的放逐。你熟悉的一切突然消失,你突然在异常陌生的知识处境中遇见了倍感陌生的自己。德鲁克说,我们常常高估一年的变化,而低估五年十年的变化,原因是我们常常忘了“复利”的存在。当然,任何人都不能让别人代替自己经历自己的人生,实现认知的升级。真正的认知升级,一定要由本人经历许多真真切切的事故,这些事故的积累变成了一个人的认知故事。任何人不能代替自己去经历这些事故。
但是只希望在未来的时间,陪你看一看历史上发生过的那些认知事故,以比较简陋的方式去还原那些认知故事。期待和大家一起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