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聊一聊聪明人的学问:用概率思考。
必须好好学习!如果不好好学习,就上不了好高中、上不了好大学、找不到好工作,就只能扫大街!
所以,一刻都不能放松,才能离开扫大街的宿命,有什么问题么。
为什么不能随地扔垃圾?不随地扔垃圾,地面上就没垃圾,没垃圾,环卫工人就没有存在的意义,难道你想让环卫工人都失去饭碗吗?!
什么,难道要随地扔垃圾,呸呸呸。
大街上并未人满为患,垃圾也并未遍地都是。
但为什么,你会觉得说的都挺在理呢。
你不知道的概率
诺奖获得者 丹尼尔·卡尼曼 和 阿莫斯·特沃斯基 1974年在《科学》杂志发表的里程碑论文。
揭示出人们在做概率的判断时,大脑会发送错误的信号,会给带来一系列偏差。
上面的两个案例,都是触发了其中一种概率思考的偏差:
高估连续事件 ( Overestimate Conjunction )。
比如:不好好学习 —> 上不了好高中 —> 上不了好大学 —> 找不到好工作 —> 扫大街。
假设单个事件的概率是90%,5个事件连续发生的概率只有48%,但你觉得靠谱,因为你直觉中的可能性更高。
当人们认定初始事件比较靠谱,那么当评估其连续发生的可能时,仍然会觉得靠谱。
与 高估连续事件 相对,是另一种偏差:
低估非连续事件 ( Underestimate Disjunction )。
比如:假设一个班上有 50 位小伙伴,请问我们这些伙伴中,有生日相同伙伴的概率是多少?
一共有50 个伙伴,分布在 365 天内,概率感觉不会太高。
但概率计算后,生日相同的可能性高达 97.45%,有些出乎直觉的意料。
当人们认定初始事件比较冷门,延伸到评估反复尝试中触发的可能时,仍然会觉得比较冷门。
人类的思维难以处理各种复杂的概率关系,因此会使用一些简单的经验法则以减轻负担。
思维对于初始值过于敏感,当初始事件比较靠谱,即使连续发生会降低概率,仍然会觉得靠谱。
但当初始事件概率较低时,不连续积累,提升了概率,你仍然不敏感。
无论哪一种情况,初始认知都会产生决定性影响,这是概率思维的偏差。
零零种种的偏差
除了不知道,你还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来深入生活的方方面,看看概率偏差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你。
在管理中。
评估连续事件时的偏差,尤其显著。
成功完成一项艰巨任务如开发新产品,明显地具有连续事件的特征:为了任务的成功,每个事件必须发生。
即使每个单一事件很可能成功,如果事件数目大时,整体的成功概率仍然很小。
因此,在评估计划成功的可能性或者项目能否按期完成的可能性时,存在高估连续事件的概率的普遍倾向,高估完成的可能性,会导致无谓的乐观主义。
美国学者 侯道仁 在《哥德尔、埃舍尔、巴赫》讲:做事所花费的时间总是比你预期的要长,即使你的预期中考虑了最坏可能。
相反,低估非连续事件,往往会引入风险。
产品的局部出现质量问题,也可能造成整体产品影响。即使每个事件的可能性很小,如果包含很多部分,其整体失败的概率仍然很大。
但你会低估这种非连续事件的概率,低估风险的可能性,导致隐患的不断积聚。
管理学者 朱兰 讲到:如果说20世纪是效率的世纪,那么21世纪是质量的世纪。
在商业中。
少有九胜一败,大多是九败一胜。
连续创业成功的凤毛麟角,会被高估;而多次创业中,一次大成功,可能性却不低,却会被低估。
更有效的做法不是分散资源,博取连续的成功,而是看准非连续的机会,尽可能全力投入。
芒格建议投资者可以将所有财富的90%都投入在一家公司中,而这一家公司是经过多年观察和验证后得到的机会。
不要因为一次成功就认为下次也会成功,这是种错觉,也不要因为一次失败就认为下次也会失败,这同样是一种错觉。
在学习领域。
在 知识占有 和 知识咀嚼 之间,往往会偏向于占有,恰恰忽视了知识本身的特征。
经典书中往往多好知识,畅销书中常常有坏知识。
你会高估自己的摒弃坏知识能力,会认为即使输入了坏知识,自己仍然有能力可以连续地排除。
摒弃坏知识是连续性事件,你高估了发生的可能。
认知科学家发现,相比于学习新知识,消除一个旧知识难度要高得多,即使新信息已经毫无疑问地否定了原有证据的可信性之后,既有印象仍难以抹去。
经典书晦涩、难读,畅销书流畅、好读。
你并不需要每次阅读都有所获,看一本书,欣赏一部作品时,有几句话,有几个字,给予启发和营养,也已足够。
收获好知识是非连续事件,你会低估发生的可能。
我区分自己的阅读为严肃阅读和休闲阅读,在严肃阅读时间去读那些经典,不懂的话,打个问号跳过,抓住能消化的部分,一遍一遍的读。
如意大利作家 卡尔维诺 所说:经典作品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
在子女教育。
也时时受到影响。
流行一个段子:读重点大学要进重点高中,重点高中要进重点初中,进重点小学,重点幼儿园,孩子要从起跑线抓起。
你似乎可以给孩子规划一条固定的成长路线,在每一个阶段都正确的做事,最后会到达正确的终点。
殊不知这是一条复杂路线,不容得半点差池,由于高估连续概率,哪怕你用尽全力,意外总是难以避免,带来的是焦虑永恒。
你忽略的是见识的价值,忽视了非连续出现的可能性。
如果家长仅仅是给予见识,提供可能性,相信孩子,让孩子自己去选择,他即使他一次选错了,两次选错了,但选择到正确道路的概率,是不低的,往往会出乎寻常的令人惊喜。
儿童心理学家 高普尼克发现,家长不是木匠,无法把孩子雕刻成自己的产品,家长是园丁,培育更好的环境,由孩子主动成长为他想要的样子。
管理、商业、学习、教育,零零种种,概率偏差无所不在。
可改变的思维
说了不少道理,该如何去行动,该如何去克服。
问题的解决往往不在问题本身,意识到偏见存在,并不能保证更精确的认知。
问题的解决往往在问题之外,除了正视问题,更要转换视角。
高估连续事件 和 低估非连续事件,源自大脑的工作原理,来源于内心的枷锁。
要克服偏差,你要学会面对失败。
你我缺乏面对失败的勇气,但生活是九败一胜,害怕失败,将会被失败吞噬。
2017年,全球奖金最高的教育奖项“一丹奖”公布首届获奖名单,授予了美国心理学家 卡罗尔·德韦科,她的「成长型思维」是面对失败的利器。
德韦克提出:思维决定命运。
拥有成长型思维,会坦然接受失败,甚至喜欢失败。不但不责备自己,还会说:“我喜欢接受挑战。”
改变对失败的认识,纠正大脑中的天然倾向,用多角度来看待成功和失败。
用盲目乐观来克服概率偏差。
要克服偏差,你要学会拥抱不确定。
连续事件是确定的,而非连续事件是随机的。
人不喜欢不确定性事件,来自本能的回避。
对策是反向给增加自己的确定感。
塔勒布在《反脆弱》中提出了杠铃策略,在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之间寻找平衡:
让自己70-80%的时间里处在极其具有确定性的环境之下,留出20-30%的时间,让自己可以尽情地拥抱不确定性,因为不确定性往往能给人带来巨大收益的机会,让高风险的事情带来高回报。
我喜欢杠铃这个词,重新调试自己的平衡点,并不是从一个端点到另外一个端点,把不确定变成确定。
而只是把平衡点稍微挪一点就好,这个比例你可以自己来把握。
人喜欢确定而讨厌不确定,但是不确定的成功,也是成功。
要克服偏差,你还要借助传统的智慧。
中国有句古话,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追求确定性的成功,背后往往隐藏不确定的大失败。
千万不要忘记,从小恶变成大恶,仍然是非连续事件,超过我们的预想。
芒格的人生准则是:告诉我会死在哪里,我就永远不去那里。要有安全边界,多做逆向思考。
严守最高的道德,也是一种智慧。
更新心智程序
春去冬来,万物有灵。
这是一个不确定性的世界,用确定性去思考,势必焦虑,拥抱那些不确定,终将坦荡。
美国教育学家珀金斯在《出类拔萃的IQ》定义了改变心智的关键:心智程序。
软件程序安装在计算机,心智程序则安装在大脑。
心智程序是一系列的理性技能,你时时用这些心智程序来连接世界,除了输入信息之外,程序本身也重要。
概率思维就是一种心智程序,这并不是让你成为计算机器, 而是会给你多一点的勇气,踏出现有的认知边界。
没有绝对的真实,有的只是比自己以为的清晰一点。拥有这些后天习得的理性技能,能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
今天只是谈了概率思维的一角,去深入其中,还有更广阔的舞台等待着你去探索。
多一些概率思考,更换你的心智程序,离这个世界更近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