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农村的习惯,正月初一至初三不出远门。初一早上,饭后,大人带着娃娃给长辈拜年,拜年也有讲究,按辈份大小,再按年龄大小排序.,辈份最大而且年龄最大的一家,是要去的第一家。进入每家都跪下磕头,拜毕,会得到洋糖,大枣,葵花籽等赏赐。我们小的时候,没有像现在一样拿真的人民币做“压岁钱”,如果有,就是几枚1分2分,5分的钢圆儿。
.拜完年,小孩子这家走走,那家串串,做着各种游戏。当然还有炫耀自己新的穿戴及拥有糖果多少的味道。最主要的是放炮,现在的炮.,仅类型就有礼花炮,双响炮,组合炮,喷花类,火箭类,旋转类……我们小时候只有小鞭炮,稍有大一点的炮,拿在手里,用香头着炮捻后,赶快扔到空中炸响,来不及扔掉时,在手里炸饷,威力不大,不会伤人,没有炸响的瞎炮,从中间撅开放在地上滋花。为了延长燃放的时间,折开一个一个拿在手中放。
初三过后,进入走亲戚的阶段,最重要的是外甥走舅舅家,给外爷,外奶奶.拜年。闺女携女婿转娘家,看岳父岳母,姑姑家。姨姨家,姐家都是必须要去的亲戚。走亲戚一则可增进感情,二则互通有无。我们小时候,都是步行,走几十里山路是经常的事。80年代后,骑自行车就快多了。现在开小车又省时又风光,社会真是进步了。拿的礼物变化非常大,原先很简单,大多互相送自己做的点心,或买几包饼干。后来拿畑酒,罐头之类。现在就很复杂了,什么保健品,营养品,什么牛奶,酸奶,饮料无奇不有,礼品越来越重,这种活动一直要延续到正月十五。
那时,过年活动虽然单调,但很朴素自然。不象现在,过年的方式,观念变了,过年是一个团圆佳节的意识渐渐淡薄了,长辈给娃娃们“塞礼物”,“给红包”,互相攀比,年味己经渐渐消失,人与人之间互相冷淡了。一没有年味了,二没有人味了。然而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却飘洋过海来到中国,越来越火。到底是中国人与时俱进了还是有其他原因!!!???值得我们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