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东西,难免要摘引别人的言论——引语。但是,最近对引语的出处有不少感触。
1.“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到底是谁说的?
前些时候,发布一则小观点,引了“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标注出自伏尔泰。
随后,有朋友告诉我,这句话不是伏尔泰说的。很出乎意料,一直以来,我都深信这句话是伏尔泰的名句。
尝试考证这句话的出处,读了郑若麟的“从《查理周刊》事件再谈伏尔泰‘名言’”后,我倾向于对“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句话的出处存疑。
益友有三:友直、友谅、友多闻。很庆幸有这样的朋友,不然我将一直自以为是的认为那句话出自伏尔泰,并且不会有更深入一些的思考。
2.网传的百岁感言,到底是不是出自杨绛先生?
5月25日,惊闻杨绛先生仙逝。
随即读到以先生百岁感言为题的一段话,我个人以为这段话是很好的。但若在网络上以“杨绛”&“百岁感言”进行搜索,多是否定“百岁感言”出自于杨绛先生的新闻。
这段话,是否出自杨绛先生,有什么所谓?
大学时候,我很是读过一些杨绛先生的书著,受益良多。但这段话,比我自己要表达的更清楚,抒发出了我心中更为潜在的情感,喜欢这样的语句,愿意将这样的人生态度寄托在自己极为尊敬的杨绛先生身上,又有何不妥?
3.戏剧小说中的言语,到底是谁说的?
《西游记》中的玄奘大师,是否真的说过那些话?为何我们愿意相信,那些言语出自玄奘大师?
《三国演义》中的诸多人物,是否真的说过哪些话?为何我们愿意相信,那些言语出自其人?
这其中太多言语,不仅是杜撰,甚至与其人原本就是相矛盾的,相关的历史考证多如牛毛,但我们还是愿意将那些话寄托在这些人身上。
我不是要否定考证求实,而是不希望因为一经考证求实,便去嘲讽轻视那些虽然是伪托之语,但承载、抒发人们情感的言语。
4.何必争辩出处?
有时候,人们转摘引用一些话,并非出于权威崇拜,更不是要为某人编著传记。只是在表达某个观点或情感时,觉得那句话能代自己以更为深入的表达。
那种对出处的争辩,应当被限制在一定范围内,不应将所有引用那句话的人都卷入争辩之中,况且本来对引语的目的就不同。
如果你考证出来,并且很好地说明了,那句话虽不违背某人生平之主张,但确非出自其人;或者那伪托之语,与假托之人毕生追求实在相违背。请发表出来,大家学习过了,不再引用那句话的时候张冠李戴,也就罢了。但那句话,却实在还是要引用的,理由如前,希望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情感,所以引用;只是出于诚实,所以标明这话出自某人而非自己之口。
至于某人生平主张为何、应如何正确认识某人的追求、等等等等,实在不是我等研究之范围。请不要将你的研究范围,强行覆盖到我的思维之上,但我随时准备学习你的研究成果,以不断修正自己的知识结构。
5.心灵鸡汤不低级
读书,不是一定要读经典,不是一定要读名著。读书,不是为了炫耀,不是为了功利。
关于智慧,就是要知道自己的无知。最难得的,是有人诚挚地指出自己无知之处,益友难得,君子难遇,更多的时候,我们只能依靠读书。
读书,就是要获取自己真正需要的知识,获得能解除自己烦恼的智慧。
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 庄子曰:“无所不在” 东郭子曰:“期而后可” 庄子曰:“在蝼蚁” 曰:“何其下邪?” 曰:“在稊稗” 曰:“何其愈下邪?” 曰:“在瓦甓” 曰:“何其愈甚邪?” 曰:“在屎溺” 东郭子不应.
借之以喻知识和智慧。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书何分三六九等,只有是否真的需要。一定要读哲学经典吗?
我冒不韪说,心灵鸡汤不低级,急我之需,启我之蒙,就是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