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通篇解读(新)

本解读纯属个人理解,由于受到个人学识、能力的不足,会存在解读的误解,欢迎留言讨论。

《三字经》的作者是南宋王应麟,修订者是章太炎。三字一句的格式使得其文字通俗,朗朗上口;被认为是传统的启蒙教材。

但阅读《三字经》后,可以知道它前半部分是在讲解关于教育当中存在的客观事实以及教育的注意事项;而后半部分则是教育的摘要和目录,所以也可以认为《三字经》是一本学习目录和学习的注意事项摘要。

这个结论可能与以往对三字经的定义有所不同,但是从内容上来看,确是如此。而且我有理由相信《三字经》不是纯粹给孩子启蒙用的,而是给教育工作者看的,它更像是一本教育大纲,作为老师可以按照《三字经》的教育原则、理念以及目录开展教育工作。

如果把《三字经》作为教学目录看待的话,依然不影响它的启蒙作用,刚上学读书的孩子自然也可以看,至少可以让孩子了解教育的客观事实以及将来要学的内容。

根据以上对《三字经》的定义,特解读如下:

第一部分:教育的原则。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注意】我查阅到这句话的解读为:人刚出生的时候,禀性是善良的。每个人的禀性本来是很接近的,只是由于后天的生存和学习环境不同,差异也会越来越大。

对于这段解读,当我读完整篇《三字经》后,产生了疑问,为什么“人之初,性本善”要解读为人刚出生的时候,禀性是善良的?这样的解读更像是现代所谓的哲学问题,但对于整篇《三字经》的内容又有什么意义呢?

“初”的意思是“起始,开端”,那么人之初就是人开始的时候,应该包括人所有的起始情形,不仅仅是人刚出生的时候,比如人刚上学的时候,人刚工作的时候,也包括人刚开始做作业的时候。这都是人之初啊。

再结合《三字经》内容里基本上就是读书学习的概括,所以我的结论是“人之初”指的是刚开始读书学习时候。

再看“性本善”,性的含义是人的本性、人之阳气性善者也。何为阳气?阳气是人的生命活跃的源泉,有运行、向上之意。善的本义是吉祥。所以性本善的意思是说人如果要做事本来就是向着吉祥的方向去做。

比如我,每当要做一件事情时,我的本心都是希望抱着一个吉祥目的,我写一篇文章,我总希望能够把我的想法准确地传达给读者,我希望我的文采对读者来说是一种享受等。这大概就是我写作之初“性本善”的表现。

接着来看“性相近,习相远”,习的含义是小鸟反复扇动翅膀试飞。所以这里的“习”可以理解为训练的方法或者习惯。所以“性相近,习相远”的意思是说,每个人做事的本心都是差不多的,但是能够做到的程度相差很大,也各不相同。

所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的解读应该是这样的...

【解读】:当一个人刚开始读书学习,他的本心都是向着好的方向的,每个人的本心都差不多,只是由于生活环境及个体差异的不同,他们能够接受的训练方法以及学习习惯是各不相同的,甚至相差甚远。

(这也能解释为什么一个班三、四十个学生,学同样的教材,同样的老师教,但学习的结果却大相径庭的原因)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注意】这句话普遍被理解为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那么人的善良禀性就会变坏。教育方法贵在专心致志地去教育孩子。

当这样解读之后,有前言不搭后语的问题。前半句是在说“不教”的后果,后半句却突然转折为教育方法和教育原则,中间似乎缺了一段话。

而且“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是在讲人刚出生时的本善论的话,那么这两句话之间依然没有直接的逻辑关系,似乎紧挨着的两句话并不是在讲同一个话题。

我们的古人写文章我认为绝不是乱写的,东一句西一句地写,我也不认为古人没有写作逻辑,逻辑是人的思维的基本方式,古人写东西不可能没有前后逻辑。

所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解读为“当一个人刚开始读书学习,他的本心都是向着好的方向的,每个人的本心都差不多,只是由于生活环境及个体差异的不同,他们能够接受的训练方法以及学习习惯是各不相同的,甚至相差甚远”才是合理的。

而且“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应该也与“刚开始读书”这件事有关系,这才符合逻辑。

“苟不教”的“教”是“上所施下所效”的意思;“性乃迁”的“性”对应上一句中的“性相近”的“性”,是指人之阳气性善者也;“贵以专”的“专”是专心和针对性两层意思的集合,意思是说关于教育以及教书,除了要专心致志外还要针对学生的情况去教育,这与儒家有教无类的思想是吻合的。

所以这句话的解读应该是这样的...

【解读】如果不进行认真的教育和教导,任凭自身学习和练习,那么人本性层面就会发生变动,本来人的本性是向着良好的方向去运行的,但是因为没有教育和教导,而每个人又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本心会发生改变而偏离向好的方向;对于教育来说,教育的目标和方向,是要根据个体的不同,要专心的且有针对性的采取教育方法。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解读】引用典故一:孟母对孟子的教导。孟母为了让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不惜大费周章,搬了三次家。

孟子小的时候,家住在一个墓场附近,经常有人在那里跪拜哭喊。孟子和小伙伴们也跟着学跪拜哭喊。孟母觉得这样对孩子成长不好,决定搬家。于是搬到了镇上市集。

市集上人潮涌动、商贩叫卖、讨教还价好一番市井气象,天性活泼好学的孟子还有小伙伴们又开始学商贩们叫卖生意。孟母仍觉得这样的环境对孩子的成长不好,于是决定再次搬家。

这次他们搬到了一所学校旁边。每天学校的教堂里都会传出娓娓动听的朗读声,孟子也学着学校里的学生,经常拿着书朗读,变得非常喜欢读书。

孟子上学后不久,学会了逃学,逃学到家之后,孟母非常生气,但孟母很清楚,孟子从小活泼伶俐,学习体验能力很强,直接批评讲道理恐孟子敷衍听从,正好孟母正在织布,于是剪破了一片织好的布,对孟子说:“你读书就像我织布一样,如果从中剪断,所有之前的劳动都前功尽弃了,读书也需日积月累,才能有所成绩。”孟子听完母亲的教导,之后便发愤读书,成为中国的大学问家。

引用典故二: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他聘请名儒做儿子的老师,后来五个儿子都考中了进士。他本人对教育孩子也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都名扬四海。

窦燕山能够把五个孩子都培养成才,可见他对孩子的教育的用心,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教育要有教无类,不同的孩子用不同的教育原则,窦燕山的五个孩子不可能是一模一样的性格,一模一样的天赋,所以教育要因材施教,

并且言传身教也非常重要,据传窦燕山最初为人名声不好,常做些以强欺弱的事。窦燕山直到三十岁还没有孩子,在那个时候,三十无子算是晚育了。窦燕山非常着急。

一晚,他梦见父亲说,无子是因为做坏事太多。窦燕山醒来后决定痛改前非,多做善事,接济穷苦人,还办个私塾,让穷人家的孩子免费上学。

后来窦燕山有了五个儿子,对孩子实行严格的家教,不仅是要求孩子,而且也严格自律,以身作则,以实际的言行举止去影响孩子,塑造了孩子良好的品格。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注意】“养不教”的“养”指的供养,这里是指提供给孩子吃穿住;“教”的含义是上所施下所效也,也就是以身作则的教育以及循序渐进教导。

“父之过”的“过”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过错,过的含义是指超出正常的范围。“父之过”的意思是说:做父亲的做法超出了正常养育孩子的做法。

“教不严,师之惰”,这里的“严”并不是严厉的意思。假设老师很严厉,但从来不教东西,有什么用呢!

“师”的意思是教孩子的人,包括老师,也包括父母,不仅仅只是指老师。

“严”指的是进度急,紧密的意思;惰的意思懈怠,不恭敬的意思。

所以这句话的解读应该是这样的...

【解读】一个正常的父亲对于孩子除了要提供给孩子吃穿住以外,还要以身作则的教育以及循序渐进教导,如果一个父亲只是提供给孩子吃穿住而没用对孩子以身作则的教育以及循序渐进教导,那么这个父亲的做法就是一种过失。

如果教孩子读书或教孩子其他的方面,进度很慢的话,说明教孩子的人不够重视对孩子的教育,说明教育的过程非常懈怠。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注意】这句话较为普遍的理解是: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

这句话单独拿出来这样解读是没问题的,但单独拿出来解释就不符合全文段落的意思了。

“子不学”的“子”是指孩子,也是特指接受教育的​孩子,也就是弟子,而弟子是指通过读书接受教育的人的身份;学的意思是:识,也就是学习的过程。

“非所宜”的“所”:意思是什么?何?;“宜”的含义是合适,也指标准。

所以“子不学,非所宜”的意思是说,孩子不经过学习,不知道什么是合适的,对事物和事理不知道判定的标准;

“幼不学,老何为”的意思是说:如果在年幼的时候不经过学习,即便是老了也没什么用,不会因为人老了就全懂了。这句话对应的说法是,人经过一生的历练,到老了会懂得更多,因为获得了很多的经验。

的确,一个人经过岁月的历练可以获得很多很多的人生经验,在更多的技术层面也可以得到较深的造诣,但最大的问题在于这些经验和历练如果仅仅是个人的历练,就难以形成系统化,是支离破碎的。

紧接着“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这句话进一步把人学习的道理进行了说明。

所以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是这样的...

【解读】孩子不经过学习,不知道什么是合适的,对事物和事理不知道判定的标准;

如果在年幼的时候不经过学习,即便是老了也没什么用,不会因为人老了就全懂了。这句话对应的说法是,人经过一生的历练,到老了会懂得更多,因为有了长时间的经历,获得了很多经验。

比如一块天然的玉石,不经过细心的推敲考虑、刻意求工的雕琢,是变不成一个成型的器型的;人也一样,如果不经过学习,是不会知道真正的含义的,这里的含义是指书上的智慧和知识,也是合乎“道”的含义。

(这句话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告诉我们学习的过程就如同琢玉的过程,学习的过程要不断思索、刻意训练并不断实践。)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注意】这句话普遍解读为:作为子女在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从他们那里学习礼节和仪式。

但这样解读似乎并不合乎《三字经》的基调。原因在于:如果从头开始读《三字经》,你会发觉它的内容是作者给父母以及其他教育工作者论述教育方面的总结,所以如果把“为人子”解读为身为父母的孩子,那么这句话就是讲给孩子的,这样的转折有些突然,而且跟后面两个具体故事无法衔接,所以这句话不应该这样解读。

这里的“为”应读四声,是“表目的”的意思,所以“为人子”的意思应该是:为教好人家的孩子。是讲给教育者的。“方少时”的“方”是“始,才”的意思,表示时间。

那么教什么呢?教学的内容就是指从这句话开始到《三字经》结束的通篇的内容了。通篇的内容比较多,用文字叙述总会有先后。

首先是“亲师友,习礼仪”。但这句话的意思不是“从他们那里学习礼节和仪式”,这仅仅是字面意思,更具体的含义却让我感动。“亲师友,习礼仪”的“亲”和“习”把古代教育工作者的那种对孩子细致入微的关怀和通达表达得淋漓尽致。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只需把“亲”和“习”的含义搞清楚就明白了。“亲”在这里是一个过程,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由远及近的过程,也就是亲近的过程。

对于刚要读书并接受教育的孩子来说,刚开始面临的人际环境是陌生的老师、还有陌生的同学,虽然是“师和友”,但在刚开始是陌生的。这里的“师”是指老师,教书的人;“友”是指学友,也就是一起读书的同学。

刚到陌生的环境,身边都是陌生的人,对于一个年少的人来说,他心里第一关注的焦点不是读书,而是人。只不过不同的人对于陌生人有不同的表现。有些孩子是自来熟,可以很快和周围的人更加熟悉,有些孩子是内向的,熟悉需要一个过程。这是客观事实,《三字经》没有忽略,而且给出了解决方案。

所以“亲师友”是重要的第一步,也就是让大家变得熟悉起来,方法有多种多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三字经》告诉我们,其中一个方法是“习礼仪”。

“习”这个字原本含义是指小鸟反复地试飞,也就是学了之后不断练习的意思。习礼仪就是学礼仪并练习。

古代人之所以重视礼仪,是因为礼仪是人与人之间表达相互敬意的重要且关键的做法。比如我和你在路上碰面,我施以拱手礼,并寒暄:最近可好。表达的是关切。我的拱手礼你会感受到我的敬意。你也同样回我拱手礼,回应说:一切都好,一切都好。我同样能感受到你的回敬。这是礼仪的意义。

在古代不同的情境之中礼仪是不同的,但是礼仪都是相互的关系,比如我施以拱手礼,而你挥手而去,这说明咱俩之间问题不小,是需要解决的。

那么为什么“亲师友”的办法是“习礼仪”呢,因为礼仪表示敬意。而孩子刚入学,身边都是陌生的,老师刚教礼仪,教的是动作和解释,这对于刚上学的孩子来说,他们更容易接受。

礼仪又恰恰适用于人际之间,并且陌生人之间以礼仪开头,更容易友好的开端。孩子学了礼仪之后,与学友相互之间练习,相互施以礼仪,在敬意的作用下,相互熟悉起来就更容易了。

所以这句话的解读应该是这样的...

【解读】为教好人家的孩子,应该从孩子年少时就开始教。孩子刚开始要接受教育,那么首先要教孩子们亲近老师和友人,学习礼仪并练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注意】这段话要先从“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理解,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爱的道理,接下来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并且要知道基本的算术和高深的数学,以及认识文字,阅读文学。

这样解读显然是不对的,没有准确地说明白当中的重点。

“首孝悌,次见闻”出现在“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两个故事之后,说明这句话是对故事进行了分析之后得出的。

在分析故事之前,需要先把孝和悌的概念搞搞清楚。

孝的本义是“善事父母者”。“善事父母者”的“善”有两层含义:一是善于、擅长的意思;二,具体做法可以使得事情能有利、平安、吉祥。

“事”也需要两层含义来理解,一,是生活中的现象和活动;二,是责任和关系。

所以“孝”的含义是说:作为子女,在做法上擅长并善于尽到做子女的责任,对于父母能做到有利、平安、吉祥。

“悌”的含义是“善兄弟也”。“善兄弟也”的“善”和“善事父母者”的“善”含义是差不多的,只是这里的“善”强调了兄弟姐妹之间要心地仁爱、品质淳厚地对待彼此这层含义。

“兄弟”一词有两层含义,一是哥哥和弟弟,二是如何做好兄长和如何当好弟弟。

总结起来“悌”意思是说,善于做好的兄长和善于做好的弟弟。

了解了孝和悌的具体含义后,就可以分析故事了。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这句话分两部分,前半句是故事,后半句是讲道理。

故事是这样的:后汉黄香,年九岁,失母,思慕惟切,乡人称其孝。躬执勤苦,事父尽孝。夏天暑热,扇凉其枕簟;冬天寒冷,以身暖其被席。太守刘护表而异之。

故事讲完了,紧接着说“孝于亲,所当执”,意思是说:因为黄香懂得孝,把孝的实际行动用于对父母的照顾,于是主动承担起作为子女的责任。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这句话同样是两部分,前半句是故事,后半句是讲道理。

故事是这样的:孔融,年四岁时,与诸兄共食梨,孔融直接拿了一颗最小的梨吃,大人问其故,孔融答曰:我是最小的孩子,理应拿小的梨吃。孔融能说出这样的理由,宗族的人都觉得孔融是个奇才。

故事讲完了,紧接着说“弟于长,宜先知”意思是说:孔融懂得悌的道理,并把悌的实际做法用于兄弟之间,孔融应当是事先就知道“悌”的道理。

通过《三字经》对两个故事的分析,可以清楚地知道《三字经》并不注重故事本身,而注重故事所阐述的道理。

也正因如此,于是在分析完故事之后,紧接着就说“首孝悌,次见闻”,于是乎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分析故事之后的结论,即:教育孩子,首先要让孩子懂得孝和悌的道理,其次才是故事本身。

见闻的意思是听到的和见到的,对于《三字经》来说,它认为道理本身要比所见所闻重要。这个结论是非常重要的。

紧接着的是“知某数,识某文”,理解这句话的关键是“某”字;“某”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代替不明说的人或物,比如:某人,某国;二是“我”的代称,比如:李某告辞了。

在这句话当中“某”字两层意思都有,所以“知某数,识某文”的意思是说,要学知我(作者)说的数,要学识我(作者)说的文。“我(作者)说的数和文”是指《三字经》下文当中所有的内容。

“数”不仅仅是指数字的一十百千万。文言文当中的“数”的含义很广,包含了运算、计量、规律、仪节、术数等诸多含义,所以在《三字经》接下来的内容里关于数的方面包含了非常广的知识面。

“文”指的是要学的文化典籍,也就是《三字经》里所出现的内容。

所以这段话应该这样解读...

【解读】黄香九岁,能事父尽孝,夏天暑热,用扇子扇凉父亲的头枕;是因为黄香懂得孝,把孝的实际行动用于对父母的照顾,主动承担起作为子女的责任。

孔融四岁时,就能够懂得“让梨”给兄长,孔融懂得悌的道理,并把悌的实际做法用于兄弟之间,孔融应当是事先就知道“悌”的道理。

通过黄香和孔融的典故,在教育中首先要让孩子们懂得孝和悌的道理,而故事本身是次要的,孩子们要学的不是模仿故事里的人物,那都没有什么用;在懂得了孝和悌的道理之后,还要学知我(作者)说的“数”,要学识我(作者)说的“文”。

第二部分:教育目录

一:数的部分

1: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学习数字及运算,也可以指数学;

2: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易传》《庄子》,思维认知;

3: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关系;

4: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历法;

5: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地理方位;

6: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五行模式;

7:十干者,甲至癸。十二支,子至亥。——象学;

8:曰黄道,日所躔。曰赤道,当中权。

赤道下,温暖极。我中华,在东北。——天文地理;

9:曰江河,曰淮济。此四渎,水之纪。

曰岱华,嵩恒衡。此五岳,山之名。——地理文化;

10:曰士农,曰工商。此四民,国之良。——社会分工;

11: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道德;

12:地所生,有草木。此植物,遍水陆。

有虫鱼,有鸟兽。此动物,能飞走。——动植物;

13: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农牧;

14: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心理情绪;

15:青赤黄,及黑白。此五色,目所识。——色彩;

16: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

膻焦香,及腥朽。此五臭,鼻所嗅。——味觉;

17: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

曰平上,曰去入。此四声,宜调协。——音律;

18: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

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伦理;

19: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

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

此十义,人所同。当师叙,勿违背。——关系人际;

20:斩齐衰,大小功。至缌麻,五服终。——习俗;

21:礼乐射,御书数。古六艺,今不具。

惟书学,人共遵。既识字,讲说文。

有古文,大小篆。隶草继,不可乱。——技艺及书法;

第三部分:文。

若广学,惧其繁。但略说,能知原。

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

【解读】假若这些都拿来让学生们学习,恐怕过于繁重了,但如果经简略的讲解,能够知道基础知识就可以了。

教导初入学的人或孩子,必须很认真,注意的方面要多;要详细的解释古文字义,通晓每一句的读法。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小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论语》;

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中庸》;

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大学》;

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孝经》;

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

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周易》《归藏》《连山》;

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尚书》六部分,典:史实的记载;谟:君臣谋略;训:大臣谏言;诰,行政命令;誓,君主誓词;命,国君的命令。

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周礼》,礼乐制度,社会治理方案。

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礼记》,主要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大小戴:指西汉经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

曰国风,曰雅颂。号四诗,当讽咏。——《诗经》四诗:国风、大雅、小雅、颂;

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春秋》,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警示人们区别善恶;“

三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谷梁。——“《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

【解读】经典都清楚有哪些了,再要读的就是子书了(经、史、子、集中的子),读子书要摘取其中的要点,记住其中的在讲什么。

(子书的量是很多的,因为有诸子百家,百家争鸣,所以读子书,不可能周到,但需要记住他们在讲什么,知道讲了哪些问题就可以了。)

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老子著作《道德经》,近代考古发掘《帛书老子》,比《道德经》成书更早,说明老子的著作被后人严重的改动过;

庄子著作《庄子》,也叫《南华经》;

杨子(杨朱)创立杨朱学派,见解散见于《列子》,《庄子》,《孟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

荀子著作《荀子》

文中子(隋代王通)主要著作有《十二策》《续六经》《中说》,其中除了《中说》有现存版本外,其他著作均失传。

第四部分,历史概要

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始终。

【解读】经书和子书读熟了以后,再读史书、读史时必须要考究各朝各代的世系,知道起始和结局。

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

上古时代:从伏羲到皇帝帝,三皇为:天皇伏羲、地皇神农、人皇轩辕;

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

黄帝之后为二帝时代:唐尧和虞舜;尧将帝位禅让给舜,二帝治下,太平盛世;

夏有禹,商有汤。周武王,称三王。

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

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

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二帝之后为为夏商周三个朝代,夏朝开创者大禹,商朝开创者商汤,周朝的开创者周武王;

从夏朝开始,王位的传承不再是禅让了,而是将王位传给自己家的孩子,这样天下的治理就成为了有王位的一家人的事情;夏朝经过了四百年,夏朝的家天下发生了变动,王位发生了变迁;

商汤带兵征讨,打败了夏朝,并建国,国号为商;商朝经过了六百年,一直到商朝的最后一个国君商纣王,商朝就灭亡了;

周武王起兵讨伐商纣王,从声讨商纣王开始,周朝历史达八百年,是经历时间最久的朝代。

周辙东,王纲坠。逞干戈,尚游说。

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

周平王将国都东迁洛阳,历史称为东周时期,周平王是被诸侯拥立而继承周朝王位的,所以东周王室的王朝纲纪也随之消弱,诸侯之间战争不断,都崇尚向王室主张自家的政治建议;

这一时期开始春秋时期,结束于战国时期。春秋时有五个霸主实力很强,分别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战国出现七雄分别为齐、楚、燕、韩、赵、魏、秦。

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

自秦王嬴政吞并六国,建议统一朝代后,秦再传二世,天下大乱,最终形成楚汉争霸的局面。

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

刘邦最后打败了项羽,建立了大汉朝。到了孝平帝时,就被王莽篡夺了;

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

光武帝推翻王莽,中兴汉朝,进入东汉时期,整个汉朝经历了四百年,到汉献帝时期汉朝中止了;

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

汉代末期,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都在争夺汉朝社稷,三国鼎立的时期一直到两晋开始才结束;

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

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

晋代结束后,进入了南北朝时期,南朝分别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代,国都在金陵(今南京);

北朝有元魏建立(北魏道武帝,姓拓跋,至孝文帝时,因为融入中国文化,改姓为元,因此称元魏),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后来西魏由北周宇文泰所代,东魏被北齐高洋所代。

至隋,一土宇。不再传,失统绪。

等到隋朝时候,整个中国国土才又成为一块;隋朝打破了宗族系统的世袭,贵族身份不再能传給后代。

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

二十,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

隋代内乱之后,唐高祖为除乱而起兵,平息了内乱,建立了唐朝;唐朝先后传了二十个皇帝,经历了三百年,最终被梁取代,梁取代唐是篡位的结果,所以仅仅是把唐改为了梁;

梁唐晋,及汉周。称五代,皆有由。

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朝代的更替时期,历史上称作五代,这五个朝代的开国君王,都是作乱篡位才当上皇帝的。所以五代的暴起、暴落都是有迹可循的!

炎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

赵匡胤接受周朝皇帝的禅让,建立了宋朝,宋朝先后经历了北宋和南宋,传序了十八代皇帝;(北宋太祖赵匡胤,因为赵匡胤建宋是以火德为王,故称“炎宋”)

辽与金,皆称帝。元灭金,绝宋世。

北方的辽朝和金朝也相继称帝,后来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将金朝灭亡后,也结束了宋家王朝的存续;

舆图广,超前代。九十年,国祚废。

元代的国土版图非常的广,超过之前所有的朝代,但元朝只经历了九十年,国运就衰败了;

太祖兴,国大明。号洪武,都金陵。

朱元璋的势力起来后,建立了大明,朱元璋成为了明太祖,改年号为洪武,定国都在金陵(今南京);

成祖,迁燕京。十六世,至崇祯。

等到明成祖时期,把国都由金陵迁至燕京(今北京);经历了十六代皇帝,一直到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帝;

权阉肆,寇如林。李闯出,神器焚。

到崇祯帝的时期,朝廷宦官专政,权倾朝野,肆无忌惮,导致民间盗匪如林。最终李闯王出现后,起兵到了明朝国都燕京,明朝帝位灭亡了;

清世祖,膺景命。靖四方,克大定。

由康雍,历乾嘉。民安富,治绩夸。

道咸间,变乱起。始英法,扰都鄙。

同光后,宣统弱。传九帝,满清殁。

明朝灭亡后,清世祖接承了帝王之位,平定了四方势力,使得国家安定下来;

经过康熙、雍正、乾隆和嘉庆四位皇帝的励精图治,人民生活比较安定富足,施政的成绩也广受赞扬;

在道光、咸丰年间,时局开始纷乱,纷乱的原因在于英、法两国的入侵和挑起战争,攻入北京城,骚扰京都正常的民生生活。

同治、光绪皇帝之后,到宣统皇帝时期,国家孱弱。从康熙到宣统传了九代皇帝,满族建立的清朝灭亡了。

革命兴,废帝制。立宪法,建民国。

新秩序变革运动兴起,废除了几千年的皇权制度,修立国家宪法,建立中华民国;

(三字经由民国时期章太炎重新修订,所以历史部分写至民国)

古今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

从古到今(民国)的历史记录概要,全部在这里了,要记住各个朝代的安定与动乱,就可以知晓社会兴旺和衰败的缘由;

史虽繁,读有次。史记一,汉书二。

后汉三,国志四。兼证经,参通鉴。

历史虽然纷繁、复杂,但是读历史的时候要有次序的去读,第一要读的是《史记》,第二要读《汉书》,第三读《后汉书》,第四读国史类的书,比如《三国志》,读的同时,还要参照详实的历史证据记录,参考《资治通鉴》。

读史者,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

读史的人,还应查考历代实录,通晓古今发生的事件,就好像亲眼所见一样。

(这些历史的部分都需要教书者把所有的历史详情教给孩子们,而对于孩子们来说,这些历史的详情都要去了解)

第五部分,励学

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昔日孔子向项橐学习,项橐当时仅仅是个孩子,孔子就曾向他学习。像孔子这样的圣贤,非常注重努力求学;

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

宋朝的赵中令(赵普,北宋开国功臣),读《论语》(鲁论,《论语》的汉代传本之一。相传为鲁人所传,是今本《论语》的来源之一),他即使当了高官,学习照样很勤奋。

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

路温舒(西汉著名的司法官)为了读书把文字抄在蒲草上。公孙弘(西汉名臣)为了读书将《春秋》刻在竹片上。西汉时书是很贵重的物品,两人虽然都买不起书,但依然努力的勉励自己读书。

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孙敬(汉朝著名政治家,纵横家)为了防止读书时犯困,把自己的头发拴在屋梁上;苏秦(战国时期纵横家)为了防止读书时犯困用锥子刺大腿;他们不用别人督促而自觉勤奋苦读,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车胤(东晋大臣),为了能在晚上读书,把萤火虫放在纱袋里当照明用;孙康(古代励志名人)利用积雪的反光在晚上刻苦读书。他们两人家境贫苦,但没有耽误学业;

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

朱买臣(西汉汉武帝时期大臣),以砍柴为生,每天边卖柴边读书。李密(隋末魏国政权建立者)放牛时把书挂在牛角上,有时间就读。他们虽然需要每天辛苦的劳作,但仍然在劳作的同时做到了卓越的事情。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苏老泉,即苏洵(唐宋八大家之一),二十七岁的时候才开始下决心努力,这时他才开始读各类书籍;对于读书的年龄来说,他已经很老了,虽然后悔太迟了,但仍然没有放弃;你们这些后辈孩子们,应该早早的考虑读书上进。

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

彼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

梁灏(北宋隐士),八十二岁时考中进士,殿试时其文采及满腹经纶,战胜众多进士,被钦点为头名状元;

梁灏能够取得科考状元,众人都称赞他的志向是异乎寻常的;你们这些后辈孩子也应该立下志愿,树定志向。

(梁灏出生于五代时期,当时社会动乱,朝廷更迭不断,且因为战乱朝廷重武轻文,长时间科考停滞,直到赵匡胤建立宋朝,重开科考,梁灏才中进士,说明他在战乱年代仍然没有放弃读书)

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

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

祖莹(北魏大臣,著名文学家)八岁就能呤诗;李泌(唐朝中期政治家、谋臣)七岁时就能以棋为题而作出诗赋。

他们都聪慧过人,受到称奇和赞赏;你们这些后辈孩子从幼时就需开始学习,应当能达到类似他们的程度;

蔡文姬,能辩琴。谢道韫,能咏吟。

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

蔡文姬(三国时期才女,女性文学家)小时候能只听琴音能辨别具体的琴弦是否损坏;谢道韫(东晋女诗人)能出口成诗;

她们都是女子,且聪敏、才华横溢,你们这些后辈孩子,都是要自强不息的男子,应当提高自己的敏悟(实际上是指应该专心于上进和学问)。

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

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

晏虽幼,身已仕。有为者,亦若是。

唐代的刘晏(唐朝宰相),在七岁时,就被推荐为神童,并且做了正字官职(负责校正典籍,刊正文章的官职);

每天工作时嘴里朗诵,心里思考,早上就开始忙这些,傍晚也在忙这些;

刘晏虽然年龄很小,但已经做了官;有所作为的人,也就是如此。

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为人。

狗在夜间担任守卫,公鸡在早晨报晓,这是它们天生的职责;人如果不学(掌握的知识,覺悟也),那还是个人吗!

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

桑蚕可以吐丝,蜜蜂可以酿蜜,这是它们天生的本领。人如果不学(掌握的知识,觉悟也),都不如这些小动物;

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

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

在幼年时就开始学习,长大后学以致用,谓辅佐国君﹐使其成为圣明之主(现在可以理解成为国家出谋划策,帮助国家良性治理),这样就可施恩惠于人民。

能使自己好的名气、声誉远扬,显耀父母对你的教育,以光宗耀祖,富足于后人;

第六部分,作者自述

人遗子,金满赢。我教子,唯一经。

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

别人留给孩子的,有足够的钱财和盈余,我教育自己的孩子,唯独通过这一部《三字经》;

做事尽力,不偷懒会有功绩,争斗、争锋没有益处。务必引以为戒,应当努力进取。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4,590评论 6 47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6,808评论 2 38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1,151评论 0 337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779评论 1 277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773评论 5 367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656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022评论 3 398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678评论 0 25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1,038评论 1 299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659评论 2 32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756评论 1 330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411评论 4 321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005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973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203评论 1 26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5,053评论 2 35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495评论 2 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