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晚上准备入睡时,随手拿了一本存放快半年的书《思考的艺术》。记得当初买来的时候想着要半年把一套书看完(¬_¬),于是乎大概一个星期便把这本近300多页的书翻了个遍,然后喜新厌旧(其实完全是新的)就把这本书束之高阁了。现在回想起来完全忘记其中的内容了。
我没有介绍读后感的意思,不过通过简单地翻了前两页之后,我突然发现了一条通往思维殿堂的小路。下面我就开始我的正文。
你有没有经常思考问题一直重复地想命题而完全没有思绪,这种情况其实大脑是处于空转状态的,很遗憾这种思考的模式是完全做无用功。或者你有想这个问题,而且有一些断断续续的想法,但是完全不能连成一片。
对于第一种情况的朋友而言,我在这里并不展开讨论,简单地说下:这种空转的思绪(完全称不上思考)有可能是大脑长期不思考问题而僵化的表现,又或者是这个问题对你而言很陌生,总的来说要平时多思考和积累,这样你面对问题总能有一些有用的思绪。
当你存在一些有用的思绪之后,你需要做的第一步就是分类。你知道分类的思想我最早是什么时候开始系统地接触吗?那就是数学课(*/㉨\*)捂脸(感谢当年数学老师当年不杀之恩)因为数学题中间各种可能性,条件相当地不齐全,所以要分类进行讨论。这里需要大家进行分类的原因是我们在思考某一个事物时,往往我们的前提条件也非常的不齐全,所以我们要把自己能想到的情况分类讨论,尽可能地多方面去理解我们所思考的问题。
而另外一个好处是当我们在分类讨论时,往往问题的多个维度也就呈现出来。举个栗子吧,今天中午吃什么?按照分类的方法,可能考虑到最近想要减肥,所以中午要吃稍微低热量的食物,又或者以前一直吃xxx,今天我一定要换个口味balabala。就从当前情况要顾及到的事情和新鲜感的保持两个方面来看待这个问题。接下来的维度凸显也很明显,关于食物的种类,热量高低或者口感等很多方面进一步确定我们思考的结论。
但是这还不够!
为什么不够,因为有些问题确实是能够只用分类就可以解决,但是还有很多问题单单从平行结构而言是不能够解决的。比如 我要如何才能考上一个好大学。对于事物物质本身的选择是从物质本身的属性来探讨,而对于某个问题的解决往往具有发展性。 也就是说我考上一个好大学这个命题而言,我需要首先对事物进行分类,前提条件的分类有很多,比如我当前的学习状态、考上大学的目的是什么等等。然后对好大学是怎么定义的,多种大学类型哪种才是最合适的等等。
然后,这些分类好的思绪需要进行阶段性地排序!
让我们试试,比如我们简单地假设当前学力大概能考上一个二本学校,而我对好大学的定义就是上一个一本院校的医学专业。
1、我们知道高考的分数线决定能不能上这个大学,那么我们首先看历年来一本院校的医学专业收分线大概是多少,然后当前的分数大概能考多少。(理解现实和理想的差距)然而理解现状之后有些朋友就开始打退堂鼓了,因为以前从来都没有认真地思考过这个问题,只是一味地努力。当然我并没有认为一味地努力有错,但是如果能对现实和理想的差距有深刻理解,就能准确地判断自己,有方向有针对性地前进。
2、如果你能有第一步,那么第二步就应该更进一个阶段,那就是努力提分。这个时候很容易产生一些空转思维,因为焦躁或者不自信,想着要是自己考不上怎么办,要不要到时候第一志愿改成更容易上的专业,现在学习差距那么大,到底能不能坚持下去。我认为这些全是空转思绪,因为这些思绪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甚至阻碍前进。不要止步不前,更不要退缩。
我以前看过一本书叫做《输赢》,里面是讲商战的,其中有一篇章讲年轻人追求女孩子,从建立关系到有交集,比如请女孩吃饭呀或者逛街之类,这里就说其实吃饭逛街都是同一个层次上的事,表面上更有交际,其实是原地踏步。想办法有更亲密的接触才是实质性的突破(别想歪了哈),然后小伙子就带着菇凉去了游乐场,顺利地牵了小手。(给你说别想歪了)
同理,制定学习计划,有针对性地提高自己的分数,找个学霸取取经才是向好大学迈进的一步。根据时间和当前学习进步速度,完成目标其实是一步步在接近的。
杂,故而分类。分阶段而行,持之以恒,理当成。
总觉得表达出来的东西离我想表达的差距很远,因为是第一次这么系统地写,如果有错误所以请大家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