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接触的一些关于演讲的内容,看了央视的《主持人大赛》,昨天读书分享会也算是一种形式的演讲,今天Power BI课程的学习,老师的授课又是另外一种形式的演讲了。正是有了今天的培训课,才让我想从心理学的角度聊一聊演讲。
今天培训课结束后,有同事问我觉得今天的培训怎么样,我如实回答:还不错,基本概念和基础应用了解到了。同事责直截了当的说,我觉得讲的太差了,没有之前外面请的老师好。其实,今天讲课的就是我们自己单位的同事,他自己学会了,并且公司在推数字化,所以过来给我们普及一下这个工具。而之前外面请的老师是微软专职的Power BI培训师,每天1万+的课时费呢,效果差异可想而知。
我之所以说还不错,是因为老师的基本授课目的达到了。但这是基于感觉到了课程枯燥,但坐在第一排的我仍旧很认真的在听课的基础上。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老师授课,我们来听课,都是有心理预期的。老师备课应该要遵循以下原则:who,why,how。
who:受众是谁
why:他们为什么要来上我的课
how:怎么样才能达到预期
弄明白了以上三点之后,课件的准备就会更加有针对性,演讲者本人也自然会有更好的呈现。其中,why部分老师做的很好,他在课前就做了需求统计,我想课程设计时是考虑了大家需求的。而how里最重要的当然是内容,同时不要忽略了兴趣的作用。怎么样能够激起受众的兴趣、并在整个演讲过程中保持这种持续的状态?人的专注力时间是有限的,保持互动是吸引专注力的有效方法,这是演讲者需要掌握的技巧,也是100来号人的课堂上我为什么选择第一排的原因。我想同事之所以觉得效果不好,很大程度上是开场就没能够抓住受众的兴趣点,没能够告诉他们为什么要学这个课程。
就像今天的课程PowerBI是一种简单的数据处理工具,为了让我们能够轻松的用图形说话,展现工作成果。演讲也是一样,用说故事的方式与观众互动,效果自会不凡。今天的老师也提到了,现在的工作汇报更多的体现我们讲故事的能力,但他本身却没有很好的展示出这种能力。
从别人的身上也能够看到自己所欠缺的部分,尽量避免同样的问题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