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来源于信任。”朋友这么跟我说,虽然这句话我并不知道出处,但我还是坚定的认为这是他从哪里抄的。
从出生开始,每个人便生活在错综复杂的关系中,社会性在每个个体身上都展现得淋漓尽致。即便新精神分析的代表人物沙利文在其理论中也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作为一个核心理论。
基于这层关系,外加上生存策略的从中作梗,每个人都希望,也倾向于去相信,每个人都是善良的,每个人都会恪守社会契约,每个人也都值得信任。
的确如此,构建一份值得信任的人际关系无疑是个人幸福和成长的基础,也是恋爱和友情的基础,更是在社会和国际上享受公正、和平的基础。
就像朋友说的那句话“美好来源于信任”,但前提是对方会对你的信任作出正向的回复。
然而事实是不幸的,人在江湖,每个人都会在自己生命的旅途中遇见某个人,甚至某些人。他们会毫不留情的将你的信任打的支离破碎,在别人的生活中,我们偶尔也会客串一下这样的角色。
对于这种打破“社会契约”的行为,我们通常用一个比较难听的词来描述——“背叛”。
如果你能看懂这篇文章,那么你目前为止必定遭遇过五花八门的背叛行为,从我们普遍认为上的好友泄露你的隐私或者背后捅你刀子,到老板加班不给加班费,再到“请证明你妈是你妈”之类的脑残患者言论。
如果你年龄比较大,闲着没事喜欢乱走,可能也遇见过种族歧视、性别歧视或者城市歧视农村之类的现象。
不得不说,背叛在生活中实在是很常见的行为。但是当我们身上发生背叛行为后,我们的反应又如何呢?
美国生理学家坎农曾经提出过一个人尽皆知的“战逃反应”理论,指的是当我们遇见危险时所呈现的状态:要么撒脚丫子,要么来一拳。
同样的,当我们遭遇背叛时,我们的反应也是如此:要么与背叛者争论一番,要么划清界限老死不相往来。
但是,事实上,我们观看《动物世界》也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当捕食者冲出时,猎物既不逃也不战,而是僵住了,呆若木鸡,不明觉厉,或者一副“卧槽,怎么会这样”的表情。
对,当我们遭遇背叛时,这种反应也是会发生的,我们不采取任何反应,对背叛视而不见。这种现象被本书定义为“背叛盲视”。
但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罗伯特·库尔茨班在《人人都是伪君子》里提出过一个问题“我们可以在知晓一件事的同时而又不知晓这件事么?”并且他借由“大脑模块化”理论给出了一个肯定的答案。
与此同时,他同样借由这个理论在书中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在公开的环境中,无知最有用”。
这个观点的正确性我们先不予理会,因为在某些背叛行为发生时,的确“无知最有用”。
如果背叛你的是一个普通朋友,那么无论是战是逃,我们都可以作出选择,但是就像我们常说的一句话“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我们的行为往往受各种因素制约——比如自己的力量。
很多时候,我们都需要竭力维护一段人际关系,比如我们手里唯一的稻草。在这种情况下,当我们意识到背叛盲视可以维护这一段人际关系,我们就会毫不犹豫的做出这种行为。比如如果你有一个几个月大的小宝宝,那么你就可能对你伴侣的出轨视而不见。
而另一方面,当我们遭遇“证明你妈是你妈”这种事件时,我们的战逃可能会使事情变得更糟——我们对这个机构具有一定的依赖。那么除了竭力证明“你妈确实是你妈”,你还有什么可以选择呢?
如果你依赖的机构或者关系对你出现了背叛,最好把碎牙咽进肚子里,以求稳和。装作什么都不知道或许不错。
如果无法忘却,那就退而求其次,把它当作另一个人的故事。
那么,如果我们将遭遇的背叛吐露出来呢?
首先,你永远不知道你倾诉一切之后,面临的是一个温暖的拥抱,还是一个不屑的讥笑。社会不乏女性被侵犯后却再度成为舆论牺牲品的案例。
其次,你也不会清楚当一切公布于众之后,社会的反响如何,“证明你妈是你妈”传的沸沸扬扬只落得一个群众对机构不满的结果。
最后,89年的六月初,不也告诉我们,你不会保证统治者将哪一方护在自己的羽翼之下么?
但是,事实上,你的力量会逐渐的增强,真想也总有水落石出的一天,即便你一次次的依靠背叛盲视保护了自己,但只会使对方的背叛行为愈演愈烈。
你总该面对一切,揭露真相可以让我们得到情感上、法律上或经济上的帮助。不去揭露,我们就难以获得这些资源、难以加速康复的进程、难以阻止未来创伤的发生。
如果你想找回真正的自己,你必须要首先面对背叛这一事实。不去诉说,背叛带来的创伤就不可能修复。
背叛行为之所以使人感到不齿,是因为不论你如何应付都会带来创伤,它可能使你精神异常,也可能使你疑神疑鬼。
如果背叛使你不再信任他人,那么你也就失去了被人信任的资格——美好将离你而去。
如果你被无法战逃的背叛所伤害,试着让自己保持一个健康的身体,给自己安全感,找一个可以依赖的人,然后把一切说出来。
背叛很可怕,更可怕的是你不寻求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