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技能就是这么简单通用!
介绍个我刚才才了解到的人物,他的名字叫Doron Meir多伦 米尔。这人简直是我的偶像,他的成就像开了挂一样,跟刘轩(有兴趣可以自己去搜索下)一样开了挂一样的现世大神,只不过两个大神所在领域不同。Doron Meir是导演,动画师,故事版艺术家,设计师,作家,教师,企业家(更多信息请看图,今天主要讲的是他的创意不卡壳的道术,以及带给我的启发分享)
接下来我将接触到的知识点用我的语言重新复盘或按老师讲的描述一番。请看下文:
老师将创作产出的过程比喻成一个人分工成五个不同的角色,分别有1.造梦者(主要目的就是负责概念的产出,这个过程你应该尽可能多的专注于画出更多概念),2.探索者(也就是我们的好奇心,探索者的定位是负责发现而不是发明,所以目的是去发现更多),3.制作者(也就是建设者,主要责任是做雏形,然后慢慢修改,制作过程通常需要沉静的状态)4.专业者(也就是组织者,主要负责组织各个部分的分工如何有逻辑的整合在一起,每个参与者应该站在什么位置就是专业者思考的)5.思维捕捉,没有身份,它是一种技能,而且这个技能可以通过训练很快掌握。在专职做造梦者,探索者,制作者或者专业者的时候,我们都要运用这个思维捕捉工具,它的方法就要粗糙而且快捷地捕捉到你想到的点子,尽量不要丢掉你的想法,都画下来,有些不起眼的往往在后期才发现惊人的存在价值。
你已经了解了五个角色,那么作者在这里还提醒了两个小tips:1.每个角色尽可能的执行它的职责。2.每次只能执行一个角色,不要同一时间多种身份。
作者在实操前会先做一个规划表,写个表里安排了他将要着手的创意工作,每个角色的分工时间。
这样才开启那个身份的旅程。以上也就是我们的大脑做创意性工作时候的思路流程。
那么这个临界知识除了作用于创意性工作是否也能在其他方面也适用呢?答案是肯定的。当然其首先是最适用于创造性工作的。
我的反思与启发:
1.专注不仅仅投入于角色的分割,我们可以把各个角色换成别的分类,比如,设计一张海报时候,我的做法就是对任务的分割,文案,版式,样式,色调,每次我只执行一项,然后最后审核阶段还会调整。作者将主体(创作者自己)分割成不同角色,我将主体(设计任务)分割成不同细节。亲们发现没有,我们虽然分割的对象不同,但是我能都遵守专注原则,每次只做一个任务。这还说明什么?说明1.我们可以改变更多的分割对象。2.我们选择分割的对象要适用于自身。3.分割对象的精度,影响我们在领域的发展。(也就是说,对知识应用越准确,越能产出好的作品)
那么如果你想学习一个陌生领域的知识时候,就会懂得去找出这个对象,做法就是,一开始可以借鉴高手的分割法,自己入门后可以替换分割对象,找出更适合自己的专注方式。这样你也可以理解到,为什么你每每看到一个师傅给徒弟稍微点播了一下,这个徒弟就突然豁然开朗的场景?
(这个点让我想起成甲的《好好学习》一书里提到的,我们跟认知更优秀的人的区别就是,他们能将平时的小事情反思出一套共通性的法则,并作用于更多领域)
2.专注的原则,每次只要专注一个,每个都要各尽其能。特点:每个步骤都简单易操作。让人更容易开始专注,也更容易坚持专注下去。
3.老师教了个锻炼思维捕捉的办法,就是拿个物体上对它进行细节捕捉。每天20分钟的练习即可,因为这个技能的要点就是粗糙且快速地捕捉。
老师以梨为例,注意这里说的捕捉细节中的细节,不是指梨上单独的一个点,一个柄,一个梨曹,而是梨的形体,关键词描述,文字联想,色块表达,光感表达等等,你能捕捉到的信息。
最后,愿大家都能愉快地开启专注的大门。
今天的创意流程同时让我想到《写给大家看的设计书》,其视角的独特分类,都令我受益匪浅。一并推荐给设计者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