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一部电影,名字叫《阿郎的故事》,这是周润发很早的时候拍的电影了,以前只是听说过但是没看过,今天一看,竟然让我泪流满面,哽咽不已。
这里面包含了一个青春激荡的故事
这里面包含了一个父爱如山的故事
青春激荡的故事可能是因为已经被现在各种青春爱情故事刺激的缘故,已经很少能再让我有什么波澜,只是有时候,难免会想起一些人,也只是会想起而已。
关于泪流满面,哽咽不已的画面,我的记忆力实在不多,而这些记忆基本都与一个话题有关,那就是“父爱”。
为什么加一个引号呢,当然是有原因的。
关于父爱这个概念,我更多的记忆还是在爷爷那里,可能是这个让我一生敬佩,影响我一声最多的老人实在是让我难以忘记吧。
关于爷爷与父亲,我记得曾写过一篇文章,内容大致也是描述我们之间的简单记忆,今天在这只说说父爱,说说泪流满面,说说哽咽不已。
父爱这个词一直都带着一种厚重和沉重,而能明白这份沉重和厚重的时候,大部分人基本也都为人父母了,有的人说,等你有了孩子就明白了,其实不必,“有了孩子”只是人生一个阶段的大概描述,这个时间我认为就是在三十岁左右这个年纪吧。
记得在我初中三年级的时候,需要从爷爷那转学到父亲那里,在临走前的一个傍晚,爷爷把已经十几岁的我抱起来放在腿弯上,像孩子一样拍着我的后背,说着“白眼狼长大了”“白眼狼要走了”“白养这么多年啊”之类的话,我也很配合的在老人的臂弯里昏昏欲睡。现在回想,那是一个老人对一个自己疼爱不已和相依为命的孩子的不舍和不得不舍的纠结。
和父亲一起两个人生活的那一年,是初中四年级,面临中考,我们那时候,中考还是很重要的,好像那时候的我学习很用功,经常会晚上学习学到睡着在书桌前,父亲就经常会把我抱到床上,盖上被子然后帮我收拾书包(应该就像电影里有时候出现的那些场景一样吧)。其实我跟父亲一直有隔阂,因为很小时候的记忆里这个陌生的男人每个月回家一次,但是回来的时候总是会带回一些好吃的,但是讨厌的是每次回来都不让我出去玩,现在知道,那是因为想要跟我多呆一会,所以拿出父亲的权威来限制小孩子的行动。我想主要是因为在一起相处的时间很少,而且都是断断续续的,所以我对父亲真的没什么亲切感,但是在一起生活的那一年中,确实也能感觉得到,父爱是一种什么样的厚重和无言。
父亲不太喜欢跟我聊天,跟我说话的时候大多都是板起脸来教育我,其实他笑起来也是很“阳光”的。现在回想起来,当时我们更像是一对朋友或室友吧?我也不知道这么描述这段相处是否合适,但是刚刚我在回想的时候,这个词就这么跳了出来。
记得有一次,中午放学回家发现家里没人,我想可能是父亲有事耽误了,我在厨房琢磨要弄点什么来吃的时候,父亲回来了。一进门父亲就寻找我的身影,当我回头与父亲的眼神相遇的时候,我明显看到了一种现在称之为“欣慰”的形容词。父亲手里提着一包我最爱吃的“炸肉”,破天荒的嘿嘿一笑,把炸肉放在桌上,看着垂涎三尺的我,跟我说单位上出了点事,因为操作失误出现了安全事故,所以回来晚了,马上还要赶回去,“死了一个人”,父亲说。我只是停顿了一下,当时我的对“死了一个人”真的没什么概念,只是知道父亲的工作就是安全检查,出了事故父亲肯定要担大责任的,这个时候父亲还能赶回来,并且买了我最爱吃的东西,我不知道应该说什么,只是抬头看了父亲一眼。父亲告诉我:“没事,你吃吧,吃饱了就去上学,我走了。”然后就转身走了。关于那一年的记忆,我对这一段记忆犹新,但是仔细回想的时候,又想不起来很多细节。
去西藏三年,期间只回来给爷爷和父亲扫墓一次,今年回来去扫墓,本想单独留在那坐一会儿的,但是很多人一起,我也没有留下,其实留下我也不会说什么吧,可能只是坐在那,爷三个无语对望吧。因为对爷爷和父亲,记忆最多的画面,其实都像无声机电影一样,就那么坐着,不说什么话,特别是爷爷晚年的时候,最喜欢那一把板凳坐在门内太阳光下,修剪盆栽,而我就喜欢拿一把板凳,坐在旁边,就那么看着,顺便搭把手,有时候一下午过去,我们其实也没说几句话,但是我们都很享受那种感觉。
跟父亲相处时间最长的其实就是在医院。
大学临毕业,接到姐姐的电话,我就急匆匆赶回家中,眼前场景中的父亲,跟记忆中的父亲,完全是判若两人。没有电视情节中的激动和嚎啕,我只是默默的走过去,坐了下来。在父亲最后的一年多时间里,我们最多的时间其实是眼神交流,他躺在病床上,我坐在旁边,父亲经常就那么看着我,眼神里充满了希冀和不忍。后来,父亲话开始多了起来,可能是病痛的折磨,让这个有着看高大背影的男人也不堪忍受,他经常用一种临终遗言一样的语气跟我重复着同样一句话:“东啊,以后这个家就交给你了,你可要好好把这个家撑起来啊!”
这两个我人生中最重要的男人临终之际,我都在身边陪伴着,亲眼目睹他们的离去。
看《血色浪漫》的时候,记得有一段关于人死后灵魂会在房顶飘荡,看着死后的场景,直到看到一些想要看到的人或者事以后才会离去,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会这样。
文/赵旭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