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我们办事出现问题或者分歧时,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知道问题真正出在哪里,如果根据表象去解决,往往是南辕北辙。
我的一个哥们跟我说,他和一个前辈在一起出差办公时在一个问题上出现了分歧,出市里的时候应该坐火车还是坐高客,那时雨天他理所当然的说,“我们坐火车吧,火车安全”,那前辈说“坐高客吧,高客方便”。随后两个人开始争论到底坐哪个,结局肯定是我这哥们让步了,而且落下一个严重后果,就是惹了前辈,这其实是一个低级错误,他也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低级错误,后悔莫及,但是问题根源在哪呢?
其实,坐什么出行都无所谓,我告诉那哥们,如果你一开始说出行坐高客的话,那前辈大概也会说坐火车,“为什么?”我这哥们不解的问。因为这是人的一个习惯性反驳来获取存在感的习惯,更何况他是一个前辈,这就是核心问题,你说的出行方式不一定是错的,也不一定是对的,说到底,对错实在无所谓,主要是我要告诉你作为前辈我的观点是什么,这就是问题的根源,也是很多前辈们的共有的一个习惯。
很多时候我们说的可能是对的,到你说出来之后就已经错了,不是观点错了,而是立场错了,这就是根源所在。
我表哥比我大十岁孩子已经上小学了,但是并没有注意到孩子的教育问题,动不动就骂孩子,嫂子看着也无能为力,她作为一个女人根本说不动我哥,她感觉我跟我哥经常在一块,应该能说说我哥,当我坐一块说的时候我哥就已经反驳了“你不懂,这孩子……”,我根本接不上话,接上话了也立马被反驳,回来我跟我爸说呢,我爸说,你还能教育你哥怎么教孩子啊,你才多大啊。是啊,如果我现在我哥的角度想想,你可能接受一个资历比你浅岁数比你小的人去纠正你吗?后来我给我嫂子建议,你让我爸去说说我哥,后来,妥了。
观点不重要,对错不重要,核心问题在于你的位置。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当初上高中时,我的位置在第三排略靠中,属于黄金地段了,但是我和同桌臭味相投,经常搞一些古怪的的动静,这样班主任把我分到了倒数第二排,在家时我给我妈聊天时说起这事(我是不是脑子起泡了),刚吃过午饭我妈立马就跟我爸聊起这事,我爸就像许多家长一样说:上学不好好上学,天天叽叽歪歪搞一些什么。我突然来了一句“那也不能光学啊,光学不成傻子了(自动秒补白眼表情包)”,听到这我爸蹭的火就起来了“不学成傻子能考上大学啊……”后面又说了一大堆,说的我一直抬不起头。
后来我就想,“不学成傻子能考上大学啊”这句话怎么听怎么不像劝学的语录,后来想了想,了然了,能不能学成傻子,能不能考上大学不重要,我爸说的那句话对不对也不重要,适不适合教育劝学更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前面说的那句“那也不能光学啊,光学不成傻子了”,我这句话对不对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这句话是顶嘴了,所以必须教训你,小兔崽子,说你两句你还敢顶嘴。
很多时候我们在一块讨论某些事情或者解决某些事情方法时,很多人会出现分歧,一开始各抒己见,后来,慢慢的,为了证明自己是对的对方是错的就不断的各种求证,利用昨天的例子,甚至不相关的例子,“你看我说酱油会涨价,今天涨了吧,所以说,听我的,孩子必须去实验小学上学”。是的,上次他猜对了,酱油确实涨价了,但是这就足以证明你的所有预判都是对的?
某种程度上,往往是讨论会变质,本是为了解决问题却演变成一场辩论赛,就是为了证明自己是对的,偏离了要解决问题的本质,所以当两个人争论的时候,你可以明显注意到他目的到底是为了证明自己对还是为了致力于解决问题,这样,发现问题的根源,更有助于提高我们解决问题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