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前世是绛珠仙草,为报答神瑛侍者的浇灌之恩而下凡投胎转世。因为有了木石前盟做铺垫,所以在凡间看到她为贾宝玉而死,读者都觉得是理所应当的,这也是我初看《红楼梦》是的感受。如今再看《红楼梦》,个人认为曹公塑造这样的一位人物,不在于给我们讲一个投胎转世报恩的浪漫爱情故事,而是通过林黛玉的毁灭揭露了封建礼教对女性的迫害。
封建礼教对女子最大的毒害,就是让女子失去独立自主能力,成为男人的依附品。这一点,在林黛玉身上得到了很明显的体现。
第一,对父权的依赖。
《礼记.丧服.子夏传》,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这句话的意思很容易理解,女子在家要顺从父亲,出嫁要顺从丈夫,丈夫死了要顺从儿子。在古代,父权,对女子有着绝对控制的权力。
林黛玉父亲已死,又无兄长可以听从,她失去了可以听从的对象,对未来感到飘摇。
因此她来到了贾府,被贾家最高的掌权人史太君捧在手心里,吃穿用度和贾家的小姐没有什么区别,在大观园里有自己的小院子,自己就是个小主子。但是她总是郁郁寡欢,就是高兴不起来。
且看看她是怎么说的:
林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所惊者,他在人前一片私心称扬于我,其亲热厚密,竟不避嫌疑;所叹者,你既为我之知己,自然我亦可为你之知己矣,既你我为知己,则又何必有金玉之论哉;既有金玉之论,亦该你我有之,则又何必来一宝钗哉!所悲者,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
(第三十二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 含耻辱情烈死金钏)
这种类似的语言在书中出现的次数较为频繁,几乎是提一次说一次,想一次哭一次。她思念父母伤心难过,这可以理解,但她总是强调自己没了依靠,认为父母早死给她带来最大的问题就是婚姻无人主张,就不单单是思念伤心的问题了。由此可见礼教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对她的影响甚深。爱情可以私底下自由追求,但是婚姻仍旧需要父母做主。
她无法摆脱父权带来的束缚,自然对目前所拥有的一切视而不见,终日沉溺自己的无法改变的困境之中。
引用原文:我是一无所有,吃穿用度,一草一木,皆是和他们家的姑娘一样,那些小人岂有不多嫌的?
(第四十五回 金兰契互剖金兰语 风雨夕闷制风雨词 )
也不知道她说这些话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史太君对她的疼爱,如果史太君知道自己的外孙女总是在外人面前说这样的话,不知道会不会寒心。已经为你劳心劳力,结果不如那些小人所说言语在你心中的份量。你失去父母,是贾家造成的?你总说寄人篱下很幸酸,这么说贾家收留你还是他们的错了?既然你觉得幸酸,为什么还要留下来呢?更何况贾家根本就没有虐待你,你还这么多怨言?没有贾府的经济支持,你和贾宝玉能在大观园里谈情说爱?试问任何人,寄人篱下,是她这种待遇,还会像她这般吗?
第二,对婚姻的执着。
她和贾宝玉的爱情很美好,两小无猜,志趣相投,那她为什么还要忧伤?因为她知道他不能嫁给贾宝玉。所以她享受美好的爱情时,只要一想到爱情只能开花,不能结果,就变得忧郁了,甚至为此泪尽而亡。她为何对婚姻如此执着?因为深受封建礼教的影响。
在封建礼教中,视男女之情为洪水猛兽,男女在成亲之前,有私情是十分忌讳的事情,一旦暴露,父母为了向外界证明私情不存在,就会以最快的速度将有情人拆开,男婚女嫁,让他们能离多远就离多远,最好一辈子都不能见面。
林黛玉出身官宦世家,也做过贾雨村的学生,自然从小就看过《贞女传》,《烈女传》这样的书,这些书只会告诉女子怎么做男人的依附品,却从没讲过要怎么谈恋爱,怎么正确面对自己的爱情。后来看禁书,她是受到了一些影响,但也只是潜意识里存在,崔莺莺敢于争取爱情和婚姻自由的勇气,她是万万学不来的,更不用说行动。
她受封建礼教影响,认为爱情和婚姻是一体的,没有婚姻保障的爱情,不合礼节,为世俗所不能容。在书中她从来没有正面回应过这段感情,有时贾宝玉打趣一下,她梨花带雨,觉得受到了羞辱,极力否认。紫娟提醒她,她顾左右而言他。她关心贾宝玉娶谁,却不在乎每天和贾宝玉在一起的打打闹闹的晴雯,甚至是有了夫妻之实的袭人,由此可以推论,她嫁给了贾宝玉,也不会反对他纳妾。她对婚姻的认知,很符合封建时代贤妻的标准。
她要是嫁给了贾宝玉,她能做贞女,也能做烈女,有了婚姻做保护伞,她可以光明正大,名正言顺地和贾宝玉谈情说爱。失去婚姻,她的爱情就变成了私相授受,大逆不道。她洁身自爱,看重名节,自认为自己言行是符合礼教的,是以不能忍受礼教的批判和俗世的舆论。
只可惜贾宝玉的爱情能给她,婚姻却不能给她,因为爱情属于个人,婚姻属于家族。她想拥有婚姻,面临的障碍难以逾越,因此她也不再做任何的努力。她知道贾府想要一位身体健康,持家有道的媳妇,但是不会锻炼身体,也不去表现能力。她知道王夫人对贾宝玉的婚姻有决定权,但是从来不会去讨好她。她也从来都没想过要降低身份留在贾宝玉身边。因为她孤傲清高的性格让她没办法去做任何的妥协,她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她住的地方是潇湘馆,雅号是“潇湘妃子”,这些都暗示她像竹子一样的宁折不弯的品性,也暗示她的宿命,君王不在,妃子何依?她的一生,注定是要依附在男子身上。
若是她能独立自主,退一步讲,就算不能嫁给贾宝玉,也不见得就是绝境。他日贾宝玉另娶她人,但是心里最爱的人仍旧是她,他们的爱情还是存在的。她一样可以坚守心中的爱情,离开贾府,或出家,或终身不嫁,带着美好的回忆活下去。日后就算贾府抄家,也不会连累到她,因为她姓林不姓贾。可惜她固执地认为得不到婚姻就是人生的毁灭,史太君的疼爱,爱情的美好,大观园里姐妹的真情,紫娟的忠义为此通通都化作了泡影,让她看不到眼前能珍惜的东西。她深深困于婚姻的泥淖,无法自拔。
林黛玉的遭遇告诉世人,纵使你才华横溢,品性高洁,若是不能彻底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只有苏醒,没有行动,思想不独立,行动不自主,在世间依旧难有立足之地。曹公借她的悲剧写出了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毒害之深,她才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至于木石前盟,下凡报恩,太虚幻境不过是对读者的一种抚慰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