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我们这一辈没有经历过祖辈们的饥荒难捱,也没有经历过父辈们的物资匮乏,伴随我们记忆的是外婆的手擀面,父亲的饺子馅,弄堂里的豆浆油条,校门口的葱油烙饼,全班野炊时烤的地瓜,还有喜欢的男生偷偷塞给的花生小糖。有人说,味蕾是有记忆的,不管多年后的我们如何成长变化,这些记忆中的食物永远鲜活地存留内心,安静蜗居,但一点就着。
你还记得吗?几年前的一部《舌尖上的中国》一开播立刻充斥荧屏,神州大地一夜间就兴起了一批批开启故乡觅食之旅的食客,那些存在我们儿时记忆中的风味骤然升腾回旋而起,我们那安静蜗居一角的记忆瞬间也被点燃,一箪食、一粒饭、一个糍粑、一杯汤,有的登堂入室闯入眼帘;有的旖旎遮面转眼大红大紫,八方来客的热忱终于让饮食文化受宠若惊,食味,再次被人们提上了举国探讨的日程。味蕾上的中国,浸润了乡土中国的气息,也推出了醇厚悠久的饮食文化。
贰
中国人向来讲究“民以食为天”, 无论是《水浒》里豪放不羁的“再来一碗”,还是梁实秋《雅舍谈吃》的低吟浅酌,都揭示一个道理,多大的事儿,都等吃完了再说,吃好了再说,吃饱了再说,吃爽了再说,吃劲道了再说。浮生如梦,悠悠忽忽,时光辗转,只有食才是真理,那是真真装进身体里的能量,那是切切实实的放在眼前的美味,那是心灵深处欲望的延伸,那更是几千年来人们对这个世界和谐共处的产物。人们放了智慧,洒了心思,融了情愫,勾芡、烹煮、清蒸、爆炒、腌制、发酵、酝酿,十八般技艺只为讨了心上人的欢喜,安了父母辈们的心。那十分的心情,一分给了生计,五分给了亲人,还有四分用于结交远方的朋客为知音。十分满意,点点滴滴。
叁
你看,日本出了个安倍夜郎,当他用漫画的形式写了《深夜食堂》系列,立刻风靡世界。而这几天中国版的《深夜食堂》也已经开播,虽然收获很多差评,但故事本身传达给我们的温情却慰藉了很多人的心。一家开在深夜零点到早上七点的小餐馆里,食客与老板、食客与美食、食客与食客之间的小故事,每个故事都很小,每样食材都很简单,老板广结善缘的心很美好。在这里,老板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只要是简单的食材,只要你要求,只要我能做,我都尽力帮你做出来。”于是,这家深夜食堂开在那里,让食客们吃起来有了家的味道,有了放松的心情,有了开心起来的勇气,有了重新面对生活的信心。这里的小章鱼模样的煎香肠,都能让一个黑道大哥卸下冷酷;这里的一份简单的鱼松饭,让一个生命走向尾声但依然追逐梦想的小姑娘多了一份念想;这里一份简简单单的泡面,让三个陌生人成为了泡面三姐妹;还有让人垂涎不止过目不忘的煎饼果子,煎蛋卷、酒蒸蛤蛎、冰镇番茄、可乐饼等等。食客们吃着心爱的食物,卸下自己伪装的内心。
所以,这也是我一直都相信的,食味的魔力,让悲伤的人暂时忘却忧愁,让徘徊的人瞬时充满力量,有人觉得失恋大过天,可几十年谁还没碰到过几个人渣呀;有人心疼丢个钱包,或许真能破财挡灾呢;有人签不下一份合同郁郁寡欢,要知道降低百分点让利可绝不是什么上策;更别说什么周一堵车、儿子不乖、工作完不成、家务好琐碎,不提也罢,等等再谈,吃下一碗面先,还有比饥肠辘辘混沌不堪头昏脑涨气场不足时吃下一碗热气腾腾香味四溢的面更重要的事吗?没,绝对没。
肆
早年读到王国维的文章,讲他喜欢零食,装满一柜子。于是我也兴兴然地学人家买了一抽屉的零食,至今记得一把零食一本书的美好下午;金圣叹曾讲“豆腐干与花生米同嚼,有火腿味”,也真是特地找来两种东西试了试味道,别说,还真像。周作人对吃很挑剔,俞平伯对吃也在行,还有上文说过的梁实秋,那可真是会食的主啊。我想说,能吃就是福,有味才有欢,所以李安拍《喜宴》拍 《饮食男女》,用镜头前的烧炒煎炸,油盐酱醋,鸡鸭鱼肉,讲述生活的故事,特别真实,特别亲切,特别细腻生活化。因为生活就是一部饮食文化史,饮食有了味道,生活才有味道。
《礼记·礼运》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耶。”芸芸众生,熙熙攘攘皆不过为食而生,享味而活。 食接着地气,裹着滋味,牵动着情怀与记忆。多少人,午夜梦回,手里捧的,心里念的,到底还是身边的人,他们今天吃的什么。看,终究不过食与味。
伍
所以,我会永远记得多年前的深夜回家,母亲正在厨房里忙碌,见我回来,满心欢喜,给我端上一碗煲的菌菇汤,她吹一口,放一放,嘱我慢慢喝,然后叙叙叨,那刻我就知道,这便是记忆里最温暖的味道。
食味从不骗人,且存储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