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的互联网非常热闹。某个微博用一句话概括全貌。创投圈都在感慨茅侃侃,自媒体圈在怼周冲,娱乐圈深扒陈翔,金融圈互发普华永道,养只蛤蟆的忙着晒哇,没事儿干的在朋友圈等着下一场雪。真是写的太贴切了。
个人表示,普华永道事件,真的是太刷三观了,简直的,简直的让人感觉还是他们的工作量太少闹的,不信让他们来俺们单位试试,一个人干着N个人的活的感觉不要太酸爽呐。在一个同事间说上几句闲话都是谈工作的大背景下,每天被一堆立刻就要,马上就要的工作环绕,终日听到的都是下班之前这份材料必须交给某位领导,那边又有另一位领导过来表示,你现在先把手里一切工作全放下,先把这篇稿写出来。。。。。。
纳尼,好吧,服从才是硬道理,正所谓未了桑麻又插田,终日奔忙不得闲。只羡慕蜘蛛有八只手,还心水哪吒,人家三头六臂啊有木有。那些资本主义旗下外资企业乱七八糟的事情,我们这些国字头单位便通通的木有。有的,有的只有干不完的工作,做不完的任务呐。---此处标配一本正经脸。
那么,问题来了,面对如此高额的—工作量,当然不是工资了。一名普通职员肿么破。结果那还用说,当然是全力自救了。
身为新时代的新青年,自是不能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必须全力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是真的。
比如说,比如说打从去年,自家的阅读内容便悉数换成各种讲工作方法的图书,时间管理、精力管理、番茄钟、一张A4纸工作法通通招呼起,在各种加量不加价工作的重压下,如何兼顾多条任务线,做到以一抵多的完成好每个工作任务,个人当然是万万做不到的!
做不到怎么办,学呀。学然后知不足,不足之处方法补。比如新读完这本《聪明人的一张纸工作整理术》,便号称能用一张纸搞定一切,诸如制做企划书、写分析报告、搞定策划案全能由一张纸完成,最大限度充分简化各种复杂工作。自家在阅读过两遍之后,感觉书中的方法并没有如作者说的那般夸张。
当然,在方法论类图书里日本作者一贯喜欢夸大其辞,售书文案更是写得有如地方台药品广告一般。其实那有这般神奇,作者号称能达到的效果,十条里能做到一两条已经不错。同样的,通常这种书中给出的方法有一两个能实际践行的已经算读有所获。
个人归纳了一下书中所讲的一张纸工作方法。总体而言可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可称是一张纸带来的工作奇迹,后一部分就算是十五分钟读完一本书的快速阅读法吧。
所谓的一张纸能除一切苦,当然不是真实不虚。但作者在文章中倡导的,是一种化繁为简,直抓重点的风格,这方面还是值得学习的。
例如所谓用一张纸完成一份策划书,在个人看来只是摒弃各种无关材料,以五要素的形式提取出策划书核心内容的方式。
所谓五要素,既指谁的、什么、怎么做、怎么样、总之,看起来很像大家的老熟人5W1H是不是,但这个主要针对策划书写作,以营销方案书为例,就是针对人群,针对何种问题,产品特性说明,产品使用效果,总结。简单说来,就是在一张纸上列下上述要点,理清思路,然后按照模板上的内容加以创作,一份优秀的策划书便坐等出炉了。
以上是创作,再来是整理。日本人民似乎对整理一直有着各种执念,而且不光是在生活领域,还积极应用到工作中。作者在书中提出的“16分割笔记”,号称能将口袋大小的记事本进化为最强整理工具,其实抽丝剥茧一看,就是将笔记本摊开,左右各分8个方格,当成便利帖来记录日常工作、个人创意。作者提倡的这种升级版便利帖与普通便利帖的区别就在于,在每页方格左上角填入标题和日期,以供索引之用。记录时用不同颜色笔,区分内容。
最后有点儿离题的说一句,这本书是高桥政史在大陆出版的第三本书了,但是他的书在豆瓣上评价一向不高,之前那本《聪明人用方格笔记本》更是引发大量吐槽。虽然如此,但看起来湖南文艺出版社对高桥先生也是真爱,在15年、16年连续出过两个版本的《聪明人用方格笔记本》后,又在17年推出了两本《聪明人的一张纸工作整理术》。一本名唤完美图解,一本名曰深度解读。巧合的是,无论是用方格笔记本的聪明人,还是用一张纸的聪明人,高桥先生的书自家皆是在街角自助借书机里借到的,那里面图书的质量,大家都懂的。所以对于高桥先生的书,个人表示,仅供参考,读读就好。或者说,他的书在无意中印证了另一位日本作家的论断,大岩俊之在《实用性阅读指南》中说过,一本书的80%的重点,只占全书篇幅的20%。当时读至此处时只觉得荒唐,那不是一本书里剩余80%的内容都是垃圾?但各种方法论的书读的多了,才发现上面这话也未必是过激之言。不是内容垃圾,而是许多时候有些作家总爱把一些概念翻来覆去的解说分析,再比如书中一些内容实际工作中根本无法使用或毫不涉及,无形间也成了无用的东西。所以思来想去,看起来读这种工作方法论的书籍,还是要结合实际,自取所需,才是正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