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防御机制可以帮助个体应付焦虑,并可以防止自我被压垮。自我防御机制并非病态,相反,这是一种正常的行为,具有适应性价值——只要自我防御机制不会成为一种个人用以逃避现实的惯有生活方式的话。每个人所采取的自我防御机制取决于个体的发展水平及焦虑程度。自我防御机制一般拥有两方面的共同特征:(1)它们一般不是对现实进行扭曲就是否定现实;(2)它们一般在无意识的水平上运作。
防御机制用途
压抑 将那些危险的或令人痛苦的想法和感受排除出知觉范围压抑是弗洛伊德学说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它是很多其他自我防御机制及神经障碍的基础。弗洛伊德把压抑解释为个体在不知不觉中讲某些事情排除出意识范围之外。他认为很多五六岁以前的痛苦回忆都被我们所掩埋,但是这些回忆仍然会对我们后续的行为造成影响。
否认 对现实中存在危险的方面视而不见否认现实也许是所有自我防御机制中最简单的一个。这是一种在创伤情境下对思想、感觉或认知加以扭曲的方法。它与压抑相类似,但它一般在潜意识和意识的水平上运作。
反向作用 当面对危险的冲动时,主动表现出相反的冲动。借助形成与令人不安的欲望截然相反的有意识的态度和行为,人们就不必去面对承认自身这些令人不安的方方面面时可能引发的焦虑。个体可能会借助虚假的爱来隐藏自己的恨意,或者满怀消极反应却表现得异常亲切,又或者用过度的亲切隐藏自己的残酷。
投射 将自己产生的无法接受的欲望和冲动归于他人这是一种自我欺骗的机制。对于那些带有色情、攻击色彩的冲动或其他类型的冲动,个体往往会认为“只有别人有,我没有”
替代 是指个体把无法对某人或物发泄的精力转移到另一个人或物上去的过程。替代是一种处理焦虑的方式,它将冲动从一个危险的客体专向“更安全的目标”来完成这一过程。例如:一个老实人如果在单位受了老板的气,他回家后可能把敌意转嫁到自己的孩子身上。
合理化 有些人会制造一些好的理由来解释自我所受的伤害合理化使某些行为正当化,还可以帮助平复伴随个体因打击而产生的失望感。假设当人们没有得到申请的职位时,他们会为自己的失败寻找一些合理的理由,有时他们还会让自己相信他们并不是真的想要那个职位。
升华 把性驱力和攻击能量转移到别的渠道,一般能量会转移到那些被社会接受的甚至是被人钦佩的渠道中。例如,攻击冲动可以转化为运动行为,这样,个体就找到了一种表达攻击感受的途径,并且还会得到额外的奖励——称赞
退行 回到需求较少的早期发展阶段当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时,个体可能会以不成熟、不恰当的行为来处理他们的焦虑。例如:在学校里受到惊吓的小孩会出现哭泣、过分依赖、吮手指、躲起来、紧黏着老师等婴儿时期的行为
内射 是指吸收并内化他人的价值观与标准积极的内射包含内化父母或治疗师的价值观及特质(如果不是不假思索全盘接受的话)。举个消极内射的例子:在集中营的战俘通过认同侵略者、接受敌人价值观的方式来化解内心巨大的焦虑
认同 人们会通过认同成功的因素、机构或个体来提升自己在他人眼中的价值认同可以提高个体的自尊感,并使个体从失败中摆脱出来。认同是发展过程中的一部分,儿童可以通过认同来习得性别角色的行为,但是它也可能成为那些过度自卑的人的防御反应。
补偿 掩饰自己所感知到的弱点或借助培养正面的特质来弥补自身的缺陷这种机制在个体的适应调节方面具有一定的价值,它也可能成为那种经常念叨“别光看我的弱点,多看看我的成就”的人们的尝试。
正如我们所注意到的,弗洛伊德认为防御机制是对现实潜意识的否认或扭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当我们使用这些机制时,就是对自己撒谎,但我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撒谎。如果我们知道在对自己撒谎,这些防御机制就不会那么有效。如果这些防御机制运作良好,那么他们就会将威胁性或令人不安的材料排除在我们的意识之外。结果就是,我们可能并不知道真是的自我是什么。我们可能会形成一幅扭曲自己的需要、恐惧与欲望图画。
我们理性的认知过程,如问题解决、决策和逻辑思考,就可能是基于一个不准确的自我形象展开。对于弗洛伊德来说,我们被内部和外部的力量所驱迫和控制,但并未意识到这些力量,而且我们几乎无法对其进行理性控制。
当防御机制失败并无法保护我们的时候,就会浮现出真实的自我。当我们压力非常大或在经历精神分析时,这种情况也会出现。当防御机制失败时,我们会被巨大的焦虑所击倒。我们会感到忧郁、没有价值和沮丧。除非防御机制得以修复或新防御机制得以形成并取代它们,否则我们就会出现神经质或精神病症状。因此,防御机制对我们的心理健康十分重要。如果没有它们的话,我们无法生存这么久。
根据个人经验回顾觉察反映自身心理防御(自我防卫机转)的事例,并探讨防御在事例中起到的效果
事例一:
我从前特别害怕批评,小的时候怕老师批评,工作以后怕领导批评。与同事朋友相处很不自信,敏感自卑很害怕别人的评价。
害怕批评是因为小的时候父亲经常会情绪不稳定,我淘气时候常常会遭到指责和批评,这个批评中带着很大情绪宣泄的成分。对于还是小孩子的我,这种委屈是很难过的。可是每到这个时候,妈妈都会跑过来跟我说,你看,爸爸这么对你,说明很爱你,他很关心你。
对于一个小孩子来说,无缘无故的挨打和遭到大肆批评,最直接的感受是委屈愤怒,还有感受到不被爱。可是妈妈的说辞与自我内在感受完全相反。这时候孩童的我就会分裂,认为自己的情绪是错误的,认为错的都是自己,认为是自己不好。可是内在的情绪又没有地方宣泄,就慢慢的被自己压抑了下去。同时虽然内心里感受到的是不被爱,但是在别人面前和内心里,总是再说,我有一个特别爱我的爸爸和妈妈,我生活特别幸福。
效果:
压抑和否认,让我内在产生了自我平衡,认为自己的情绪是错误的,爸爸还是很爱我的。在孩童的情感世界里,父母的爱是最重要的,也因为这个防御机制,可以让我平安长大。
事例二:
在生活中,尤其在亲密关系中,常常会对伴侣有愤怒的情绪,或者看到他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冲动、不冷静、喜欢抱怨等等问题。
我觉得这就是一种投射,回头仔细想想,好像我评判他的所有问题,我身上都有,但是为了掩饰我自己的脆弱,我又用了反向作用的防御机制,总表现的自己很好的样子,把问题和错误都归咎于对方身上。
效果:
投射和反向作用的防御机制,可以说就是自我逃避内在脆弱和不好的感受的方法。自己的阴暗面是被自己所否认的,所以自己都忘记了他们的存在,更不敢直面它。所以投射让我们从别人身上看到了自己,但是又不承认,所以反向作用又让自己巧妙的逃避了自己。
探讨防御机制的效果
所有防御机制的产生,其实都是我们无法面对内心最深层的恐惧,这些恐惧来源于童年时期,要按照大人和社会的要求去做,不然就会面临被断绝爱和赞同的来源。如果不服从,就会被处罚、虐待、孤立、拒绝,甚至有被毁灭的感受。照顾我们的人和老师们都认为是为我们好才这么做,才要强加于我们身上社会的价值观。当我们还是小孩子的时候,还是纯真和接纳状态的时候,就要开始屈服让步,放弃自己浑然天成的活力生气和狂野气质,好去交换大人的爱和赞同。每个人的自我感都以不同的程度和方式,遭遇到这种直接的攻击,也因此发展出不同的应对方式。(防御机制)
不论求生存的防御机制为何,我们的脆弱情感都包裹了一层羞愧和惊吓。伴随着羞愧和惊吓而来的,还有深沉的被背叛、受伤、愤怒、无助、绝望之感。我们的受伤和愤怒来自受虐、被忽视、不被接受、不被看见、不被听见、不被欣赏、不被了解;还有被迫要表现和顺从,要压抑自己的性意识和蓬勃生气。
而防御机制的产生,可以保护我们易受伤的脆弱情感。可以将痛苦的能力阻隔在外让自己免受伤害,它也是我们用来掌控混乱生活的方法。如果没有这些防御机制,我们无法安然无恙。
但是不幸的是,我们变得太认同且依附于自己的防御行为,让这些行为成为了无意识,从而让我们无法自主的选择运用或者不运用它。结果,很多时候,我们只能毫无选择的把能量拒绝在外,讲自己逼到孤立无援的境地;借由收敛约束生活,让自己不用感受到害怕,结果生命的能量和喜乐,也跟着受累。
所以注意到这些防御机制是开始自己成长最重要的开端,感谢心理学的学习,感谢自己可以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