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传统的小农经济,进入改革开放后,经济生活跨区域流动性增强,这样的情况更加突出。仿佛生计和赡养老人成为了一个矛盾体。
想过老人为什么愿意去护理院吗?同意去的老人中的,有的是觉得子女没有时间照顾自己,有的是害怕自己连累了子女。虽然存在个体差异,但我想大多数老人都不愿意去护理院的,谁想离开生活多年的家,离开熟悉多年的人,我们可以想象老人心里有多矛盾,一方面不愿意离开家里,另一方面不愿意麻烦儿女。面对现实情况,却又只能妥协!可作为子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生活毕竟还是需要物质基础作为载体的。他们也不得不无奈的为生活奔波而远走他乡!
其实,养老问题古今有之,西晋李密面对祖母供养无主,上《陈情表》以明志,要求暂缓上任,上表恳辞令人动容,他不忘“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他也做出了自己的选择:“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令人赞赏!
帕斯卡说:不要从特殊的行动中去估量一个人的美德,要从日常的生活行为中去观察。老人辛辛苦苦一辈子都在为儿女着想,即使再好条件的养老院,吃穿再好,我们也不能把此种种和尽孝划等号,从此不闻不问,万事大吉而变得心安理得。真正关心老人,不要只在乎形式,不要在节日的时候才表达关怀,无需用金钱和物质去衡量关心的程度。身在外地的,一通电话,只要是流露真心的问候,老人也会很高兴。平时多帮老人做些家务,帮老人洗洗衣服,梳梳头,洗洗脸,剪剪指甲和老人聊聊天,也是好的孝道。让老人感受到一直有家,从未改变!
“空巢老人”、“留守儿童”他们本质上有很多相似之处,时光荏苒,老人慢慢会像孩子那般需要依靠、陪伴。社会上可以兴建无数个像养老院的“养童院”,但我相信没有多少父母轻易的把自己的孩子送到那样的机构,面对养老问题,我们同样要拿出为孩子“择校热”精力和热情,去认真对待,尽可能做出最合理的选择!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不管是怎么样的养老方式,老人需要的是家人的关爱与陪伴,家永远是他心灵的归宿。关心老人,如何搞好夕阳工程,需要我们全社会的关注和努力,善待老人,就是善待我们自己。
或许老人已经习惯了护理院的生活,每天过得很开心!又或许他仍期待早日回家,当提供了不同的生活方式,生活了一阶段,最后我们再遵从老人的内心。让老人自己做选择,而我们不断去寻求满足老人选择方式的过程,正是人性的伟大!
何须惆怅黄昏近,只愿夕阳依旧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