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对“丧”这个字有深刻印象,是前两年看《奇葩说》,里面的某一期,某位辩手的衣服上印了个大大的“丧”字,对,就是这么直观,当时只觉得,印这么个字在衣服上,挺有个性。
丧,一般认为是逃亡,引申为丢失、失去,渐渐地,丧文化似乎成了一种调侃,“废柴”、“我差不多是个废人了”、“生命不息,躺尸不止”、“我太难了”等等,当生活不是那么如意的时候,自己调侃一下自己,也是种乐趣。
前段时间,一位朋友和我说,很久都看不到我发朋友圈,像是把他屏蔽了,其实并没有,我只是很少发圈。
很多人会把列表里的好友分组,在发某些朋友圈的时候屏蔽某些人群,或者是把朋友圈设置为三天可见。毕业刚工作的那两年,我也很喜欢发朋友圈,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会在朋友圈分享,今天去哪里玩了,明天要去哪里出差了,剪了自己种的满天星做成手捧花,下雪天做的手抓饼,下班路上看见的夕阳……心情好会发圈,心情不好也发圈。
直到后来竟然开始犹豫了,每次发之前都删改多次,心里总会有个声音在说“你好矫情啊”、“这有什么值得难过的?”、“这发的什么玩意儿啊”,发出去之后,手上就像是安了定时器,隔不了一两分钟就会点开微信查看,有没有人给我发消息,那个红点变成数字了吗。
这个过程让我很难受,渐渐地开始不关注朋友圈。
前几天和同事聊天,他说起在面试应聘者时,他会观察对方的言行举止,是否有他希望的生活气,或者会加对方的好友看他的朋友圈,我调侃道,庆幸当初面试我的不是他。
他说,没事多和大家聊聊天,你太沉默了,朋友圈很少发,沟通太少了。
是啊,每天到了上班时间就忙工作的事情,下班回家了就只想发呆,曾经想过请假一个礼拜,找个没人的地方,什么也不干,手机扔一边,静静地一个人发呆。
但这是个恶性循环,上班没什么动力,下班后就很迷茫,然后到深夜还是不能睡着,第二天又是浑浑噩噩,一度想要辞职,但是又没考虑好下一份工作要做什么,就这么一直耗着,时间一长,发现身边的人都很优秀,工作上,或者是生活中,总能看到他们的闪光点,但对于自己,好像真的一无是处。
也许这本来就是个丧的世界,人间不值得,想开一点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