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概要
1、大纲:了解中国共产党武装起义后在井冈山建立割据政权的过程
2、时间跨度:1927年—1931年
3、重要名词:井冈山 单人赴会 朱毛会师 挑粮小道 井冈山精神
4、重要人物:毛泽东 袁文才 王佐 朱德 彭德怀
武装割据
1927年10月,毛泽东同志率领经三湾改编后的秋收起义部队到达江西省宁冈县,开始在宁冈及周边几个县城(湖南酃县、江西宁冈、遂川、永新)着手恢复和建立党组织,发展武装力量,开展游击战争,领导当地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建立红色政权,开创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割据斗争的新局面。
这几个县城相交的地带,就是著名的井冈山地区。毛泽东为什么要选择这里作为红色政权的根据地呢?
井冈山的优势
1、井冈山地处湘赣边界罗霄山脉中段,面积约四千平方公里,崇山峻岭中生长着大片原始森林,山高林密,森林覆盖率80%,便于部队隐蔽。
2、这里远离中心城市和交通要道,地势险要,交通不便,只有几条狭窄的小路通往山内,易守难攻,有游击战争回旋余地。
3、周边的这几个县在大革命时期都建立过党的组织、农会,当时有袁文才、王佐的农民自卫军,群众基础比较好。
4、因地处偏远,国民党在这里的统治力量薄弱,而且湘赣两省敌人地方势力之间有矛盾,可以利用。
5、当地自然资源较为丰富,且盛产红稻米,经济上可以自给自足。
基于以上原因,经湘南省党委建议,毛泽东又经过了实地的调查研究,决定在这里扎下根来,发展红色根据地。
毛泽东单刀赴会
革命军初来乍到,能被当地武装接受吗?
当地有袁文才、王佐带领的两支绿林式的农民自卫武装,各有一百五六十人、六十支枪,他们“杀富济贫、除暴安良”,在井冈山一带互相配合,互相呼应。起初对于突然到来的这一支武装摸不清底细,害怕被抢了地盘,表现出并不欢迎的态度。
经双方联络,毛泽东仅带着警卫员上山与袁文才见面商谈。毛泽东分析了当时敌我形势,宣传了党的建立农村根据地的战略;并当场决定送一百支步枪,以解决袁文才部枪支短缺的问题。
毛泽东的坦诚和气度,才略和胆识,深深折服了袁文才和王佐,二人表示愿意加入革命队伍。随后,毛泽东对这两支农民军进行了合并改编,跟工农革命军合为一体。
胜利会师
毛泽东带领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站稳了脚跟,立即派人到湘南、粤北去寻找朱德所率的南昌起义余留部队。南昌起义失败后,朱德、陈毅等率部在江西、福建、广东交界地区坚持武装斗争,听说毛泽东已经在井冈山建立了革命根据地,也派人前去联系。这样两支革命武装终于取得了联系。
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的部队抵达江西省宁冈县的砻市,毛泽东率部接应,两支初创不久的红色革命队伍胜利会师,这就是有名的井冈山会师。两军会师后,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陈毅为政治部主任。
1928年12月,彭德怀、滕代远率领在平江起义中创建的红五军800多人,突破敌人的围追堵截,也来到井冈山同红四军会合,井冈山革命武装又得到了壮大。
挑粮小道
井冈山会师后,红军由原先1000多人增加至上万名,虽然壮大了革命力量,可是井冈山本地产粮有限,经济供给十分困难,“吃饭难”在较长时间内都是一个问题,只能外购运输回来。于是朱毛领导下的红军和边界群众团结起来,在井冈山地区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挑粮运动。
当时,42岁的朱德和35岁的毛泽东公务繁忙,也亲自参加挑粮运动。在他们的带领下,红军战士每天山上山下往返100余里,靠着一条狭窄而陡峭的小道,肩挑背驮把30多万斤粮食运上了井冈山,终于解决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给养问题。
《井冈山的斗争》
我党建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立以后,毛泽东及时总结了井冈山斗争的经验,相继写出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三篇文章,从理论上说明了中国革命要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必要性,以及选择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这样一条道路,这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相结合的结果。
井冈山精神
诞生于土地革命时期并经过长期革命斗争最终形成的井冈山精神,可以用五句话来概括:
1、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
2、坚持党的绝对领导。
3、一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思想作风。
4、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
5、艰苦奋斗的革命作风。
豪迈的诗篇
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深刻地指出井冈山根据地能够存在的几个原因:良好的群众基础、党的正确领导、相当力量的红军、有利的地形、足够的经济给养。
1928年7月,毛泽东同志指挥红军在黄洋界打退湘赣敌军的会剿之后,兴奋之余写下了光辉而豪迈的诗篇《西江月·井冈山》:
山下旌旗在望,
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
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
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
报道敌军宵遁。
更多历史文章,请持续关注公众号 “云竹文斋”!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