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过凤凰,在古城漫步的时候,脑海中浮现的就是沈从文笔下的那水、那山、那月、那翠翠……
眼前看到的的是沱江木桥上拥挤的游人……
照片里留下了某日清晨烟雨蒙蒙的风雨桥……
01 无望的等待
想像着“茶峒”的小山城,触目为青山绿水,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老船夫和孙女翠翠二人。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傩送,从此心中埋下朦胧的少女情怀。傩送的哥哥天保也喜欢上翠翠,托人向老船夫求亲。兄弟俩人都爱上翠翠,他们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本就不会唱歌,他知道翠翠喜欢傩送后,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
文中末尾:“可是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青年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每个人的理解不同,给我个人的感觉,遥遥无期,无望的等待。
傩送过不去这个心砍,他无法释怀哥哥的死亡,也就无法坦然面对翠翠。
湘西的水养育了这么一个秀气的姑娘,边城的船渡过了她的童年,外公的呵护陪伴了她的成长,更是沈先生的笔赋予了她钟秀的灵气,可我似乎看到了一个在渡船口永远遥望着远方,等待着心上人归来的清瘦女子,一个如此纯洁质朴的少女,一个让人如此怜惜的少女……
作为读者,恨不能钻到故事中,直接去告诉傩送,翠翠也是喜欢你的,你自己去说啊,而不要让媒人或者外公的介入,使原本美好的爱情变得凄凉无望。当然这也许是少数民族的习俗,彼此互生好感,就要有媒人去向家中长辈提及。
忽然觉得现在的九零后零零后,活得自由自在,很自我。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直截了当地告诉对方,爱就爱得潇潇洒洒,爱的不留遗憾。故事里的傩送和翠翠就是太含蓄了,才错过了彼此。
02 乡下人与城里人
三三是一位早年丧父,由母亲独立抚养长大的农家姑娘。她与母亲在农村的平静生活,由于城里白脸少爷的出现而发生了些微妙的变化。她们关于城市的话题多了,关于城市的憧憬多了,她听到自己要被嫁给白脸少爷似假还真的玩笑的时候,脸会泛起红晕。然而,这一切,都在白脸少爷死去后,幻灭。
三三和翠翠,她们都有着乡下女孩的质朴、纯真、善良,也同时对男婚女嫁的事羞涩逃避。三三的生活里只有和娘赖以生存的石磨房以及小溪、水洼,还有那偶然出现的白脸城里人。翠翠的世界里只有爷爷、渡船还有二老傩送。多么的简单,多么的质朴,就像开在湘西水边的一朵百合,随风散发的香味总是能让人迷醉。
“三三”则为“二哥”(沈从文“沈二哥”)对张兆和的称呼,《三三》的创作正处在沈从文对张兆和展开追求而尚未结婚期间,不可避免的,《三三》的创作就带有沈从文向“三三”传达爱情信条、表示爱慕倾心的深意。
小说前半部分描绘了三三小的时候的天真,充满童趣的表现。语言并不华丽,在朴素中将三三这个小女孩的朴素性格和童年描绘的淋漓尽致。沈从文总是能从生活中发现闪光点,把看似平淡的生活写的充满意境,身临其境。
小说的后半部分,总是重复出现“城里人”这个词,也把三三和她母亲身为“乡下人”的自卑充分的展示了出来。这肯定也和沈从文的自身也有很大的联系,他自己就是从“乡下”来寻找工作的,这也能体现出来当时沈从文对自己“乡下人”身份的自卑。
其实大多从农村走出来的人都有过这种自卑,我也有过,而且深深地扎根于心底。刚从农村出来时,不会说普通话,不会玩城里孩子玩的游戏,学习上也有些吃力,总是被别的孩子取笑和排挤,自己在慢慢的努力学习中才获得别人的认可。但那些根植于心的自卑感,要用很久才能释怀的。
03 童养媳的命运
萧萧,12岁“出嫁”,丈夫3岁。萧萧喊丈夫弟弟,每天抱着小丈夫出去玩,做家务。15岁时,她能干更多的活了,绩麻、纺车、洗衣、打猪草、推磨、装纱织布。日复一日中,她从村里老祖父那听到了城里“女学生”的一些传言,即好奇又向往。
村里有个叫花狗的男人,早都盯上了萧萧,给她唱情歌,萧萧就在似懂非懂的朦胧中被花狗的情歌唱成了妇人。
于是她面临“沉潭”或“发卖”的处罚。决议将其发卖,又因一时无买主,遂为搁置。几个月后,生下团头大耳的儿子,起名牛儿,使“合家欢喜”,于是萧萧不用被卖掉了,继续留在这个家里。
几年后,萧萧终于和长大了的丈夫‘圆了房’,第二年,萧萧生下第二个儿子。这时全家又忙着为她的大儿子牛儿娶亲,牛儿十二岁,媳妇年长六岁。又一代萧萧进了门。
一代一代的童养媳,穷人的命,这些事情在落后的贫困山区至今都有。不至中国有,印度的小新娘也泛滥,而这些都是穷人家女孩的命运。
我小的时候,我们村有“换妻”,比如这家有弟弟妹妹,那家有哥哥姐姐,两家把女孩互相嫁过去,可以免彩礼。其实就是因为两家都穷,没人愿意嫁过来,才出现这种换妻。可是另一方的男人有点傻呆,这女孩便成了帮哥哥娶媳妇的牲牺品。
贫穷和愚昧是一切根源。但这些人物在沈老的笔下都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比如写萧萧:
“几次降霜落雪,几次清明谷雨,一家人都说萧萧是大人了。天保佑,喝冷水,吃粗茶粝饭,四季无疾病倒发育的这样快。”
萧萧的一生只能服从于外在力量的摆布从来没有过对于自己的命运的自主的权力。这是农村女性被动的爱情与婚姻、无奈与凄凉。
04 人性与人心
文中还有很多女性角色:比如《如蕤》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知识女性内心的空虚寂寞,灵魂深处的脆弱以及自然人性的丧失。《绅士的太太》、《或人的太太》中的太太们,她们为了物质,为了欲望而生活,依附男人过着日子。这都是沈对城市厌恨的体现吧。他写的农村的女性反而都是纯朴美丽的。
读沈老的书,多少有些艰涩难懂,可能那个年代的风格与现在的不同,但他的故事意境深远。
读过《边城》,就像以旁观者的身份经历了一段人生。虽然有时充满心酸,有时发出叹息,但更多的是那种心灵的洗涤,对生活和人生的深深地思考。
不得不说,如果沈从文想表现一种“人生的形式”,他做到了;如果想表现“人心之美”,他做到了;如果想使读者尽览全文后有所感悟,他也做到了。
柔美朴素的文笔,一点点勾勒出了一个乡村,一片理想的桃花源,没有勾心斗角,没有铜臭,人们都以最本质的状态生活着。人与人之间互帮互助。这也是书中最淳朴的一面,是沈先生念念不忘的人土风情,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也是“美”的所在。
05 沈老自己的爱情故事就是一本书
我个人觉得与其说沈从文的书出名,书里的感情丰富,不如说他个人的感情世界色彩浓郁。他与张兆和的爱情故事一直被后人津津乐道,有人认为幸福,有人认为不幸福,这只有当事人自己知道,就像张兆和自己说的:“从文与我相处,这一生,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得不到回答。”
他写的那些情书、那些书信,被经久流传着: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最当正好年龄的人。”
柔情蜜意泼洒与纸上,滋润到心田。让人越品越有滋味,越看越陷入其中。
爱情最伟大的地方就在于它可以跨越世间种种差异,种族、年纪、地位乃至生死,在爱情面前不过都是云淡风轻。只要彼此真心相对,心灵的喜悦便是永恒的主旋律,无法向外人道。
日久生情,长相厮守,从芳华正好到白头蹒跚,虽说生活中也有矛盾,可是从不怀疑这份爱情,让我们看到了白头偕老不是虚构的传说。
我是文文心儿,喜欢生活中一切新奇的事。
喜欢记录生活、记录故事。
喜欢分享走过的旅程、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努力做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我正在参加读书打卡活动,35天读5本书;每本书3篇读后感,1篇书评。共计15篇读后感,5篇书评:
“35天读书挑战书评” (书评投搞至此专题)
行走的肉体与包裹的灵魂(书评第一篇)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书评第二篇)
“简宝玉读书感悟打卡专题” ——(读后感投搞至此)
其它专题链接:
感谢耐心看完此文的你,喜欢就帮我点亮左下方的小桃心❤️吧。您的关注和点赞都是对我莫大的支持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