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故事,因为元代王实甫创作的《西厢记》而家喻户晓,其中“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爱情宣言则成为历代中国人最美好的愿望之一。
该故事最早出自唐代大诗人元稹所作的传奇《莺莺传》,描绘了渣渣文人张生对痴情女子崔莺莺“始乱之终弃之”的无耻行径。崔莺莺对爱情的勇敢追求,对封建礼教的反叛行为让人油然而敬,而元稹对张生始乱终弃行为的辩护则为人所不齿。
后来又有宋代赵令畤作鼓子词《商调蝶恋花》,赵氏用优美的情辞将《莺莺传》串联起来,感人至深。“独寐良宵无计遣。梦里依稀,暂若寻常见”、“最恨多才情太浅。等闲不念离人怨”、“物会见郎人永弃。心驰魂去神千里”等句子则明显表现出作者对莺莺的惋惜、同情和对张生的憎恶、批判。
及至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对该故事做了情节上的丰富扩展和大幅改编,不仅为王实甫创作《西厢记》提供了主要参考蓝本,同时也是王西厢以前写崔莺莺与张生爱情故事的最完美的作品。
今天,我们就重温一下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
关于董解元
和王实甫一样,董解元的生平事迹也几无可考,甚至连他的名字都不清楚,因为在金、元时期,“解元”是对读书人的敬称,明清后乡试第一名才专门称为解元,例如唐寅就被称为“唐解元”。因此,董解元并非作者真实名字。
对于他的生活时代,多认为他活动于金代金章宗时,约相当于南宋光宗、宁宗时期。除此之外,我们对作者知之甚少。
关于诸宫调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指出“诸宫调者,小说之支流,而被之以乐曲者也。”他援引南宋吴自牧《梦粱录》:“说唱诸宫调,昨汴京有孔三传,编成传奇灵怪,入曲说唱。”指出诸宫调是唱的。同时指出“其所以名诸宫调者,则由宋人所用大曲传踏,不过一曲,其为同一宫调中甚明。唯此编每宫调中,多或十余曲,少或一二曲,即易他宫调,合若干宫调以咏一事,故谓之诸宫调。”意思是说诸宫调演唱的时候不限于一支曲子,一个宫调,以富于变化的多样性代替单调性。
此外,吴梅在《元剧略说》中曾指出:“金章宗的时候,可不是有一位董解元吗?……他做的一部《西厢弹词》,至今还是完完全全的。为什么叫做弹词呢? 因为唱这种词的时候,口里念着词句,手里弹着三弦,所以叫做弹词, 又叫做《弦索西厢》,又叫做“诸宫调词”。这解元先生做了《西厢》 词,大家都弹唱起来,一时非常风行,不过都是坐唱,不能扮演出来。”
由此可知,诸宫调是通过说话和弹唱,即文学和音乐的组合而形成的的一种艺术样式。因为它“不能扮演出来”,所有还不能将诸宫调视为严格意义上的戏剧,但它对后世元杂剧的形成则是起到过前导作用的。
艺术形象
先说张生,这是一个除了穷别的方面几乎堪称完美的青年。能吟诗,会弹个小曲,有智慧有谋略,修书一封即能退却五千贼兵。身手矫捷,爬个树,翻个墙,都是小菜一碟。端的是智勇双全,文武兼修的大好青年,而且对莺莺始终痴情如一,从未变心。他陷入爱情后的情感一直比较稳定,对莺莺一见钟情,爱慕之心溢于言表,得到了就爽的要命,得不到就悲痛欲绝、寻死觅活。稍显瑕疵之处,可能就在他主动离开莺莺而去参加科举考试,从此两人渡过一段天各一方,苦苦相思的岁月。
莺莺是一个才貌双绝的少女,由于从小封建礼教的灌输,她虽然也爱慕张生,但开始对对方的热烈追求是感到羞涩的、不安的。可是没多久,自然的情感需求就逐渐摆脱了迂腐礼数的牵绊,她变得主动起来。当张生给她写情诗后,莺莺大胆的主动约他:“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后来囿于对红娘的不放心以及长期的封建礼教约束对她起的惯性作用,才骂走了张生。但当张生因为失恋而差点死掉时,她最终做出了最勇敢的举动:深夜去张生屋里投怀送抱,甜蜜的两人生活开始了。当二人的婚事遭到老夫人与郑恒的阻挠时,她勇敢地选择去死也不愿屈就他人。通过这些描写,一个敢于追求自己幸福的可爱、聪慧、勇敢的女性形象呼之欲出。
除了崔张二人,还有一个重要人物就是红娘。二人的爱情之所以能修成正果,红娘起到了关键作用。这个身份地位都处于社会底层的奴婢,对二人的爱情抱有极大的希望,对二人因为封建套路的阻碍而各自愁苦给予了深深的同情。她不辞辛苦的做两人的信使,当老夫人发现私情而动怒时,机智的红娘用“家丑不可外扬”劝住了老太婆,紧张的情节在她锋利的言辞下顿时轻松愉悦起来。可以说,正因为红娘不是爱情的当事者,她对崔张爱情的拥护才更体现了社会整体的情感诉求,才更体现了作者对二人的爱情胜利孜孜地推动和企盼。
语言特色
既然是写男女私情,既然是写风花雪月,既然是写离愁别怨,加之承有宋一代柳永、周邦彦等婉约派词人的影响,以及作者本人出色的文学表现力,董西厢最精彩的段落也都出现在这些方面。
其一是写两人在追求爱情而不得时、得到爱情却又两处分离时的苦闷、彷徨、焦灼、凄楚。这是全书描写最多的场景,各种情景交融、一咏三叹,文辞极美,但写的太多就稍显得过了。
其二也是全书的高潮部分, 就是张生赴京赶考,和莺莺长亭依依惜别的情节。
不妨摘录几段:
莫道男儿心如铁,君不见满川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
景萧萧,风淅淅,雨霏霏,对此景怎忍分离?仆人催促,雨停风息日平西。断肠何处唱《阳关》?执手临岐。
蝉声切,蛩声细,角声韵,雁声悲,望去程依约天涯。且休上马,苦无多泪与君垂。此际情绪你争知,更说甚湘妃!
衰草萋萋一径通,丹枫索索满林红。平生踪迹无定着,如断蓬。听塞鸿,哑哑的飞过暮重。
忆得枕鸳衾凤,今宵管半壁儿没用,触目凄凉千里种,见滴流流的红叶,淅零零的微雨,率剌剌的西风。
落日平林噪晚鸦,风袖翩翩吹瘦马,一径入天涯。荒凉古岸,衰草带霜滑。
这几段描述离别的巨大伤感的凄美文字,抒情和写景交融一体,意境极美。即使比之于“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以及王西厢中的经典段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也不显得逊色。
结语
崔莺莺和张生的自由恋爱是一个情感结构,而莺莺此前和崔夫人侄子郑恒先前定的姻亲、张生科举中第获取功名都是世俗结构。董西厢的思想激流在于肯定了自由恋爱自由婚姻的价值,但并没有以情感结构大踏步冲破世俗结构的羁绊作为拐杖。
一方面,他没有深刻批判封建礼教中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荒唐,而只是从侧面写出莺莺和郑恒婚姻结合的不合理,此不合理在于郑恒配不上崔莺莺,而且崔莺莺和郑恒是姑表兄妹,于当时时代的伦理不合。文中好几段刻意渲染郑恒外貌的丑陋,行为的恶劣,给人的印象似乎是假如郑恒也像张生一样风流倜傥,即使和莺莺没有感情基础,他们的结合也是可以的。
另一方面,张生追求功名,是自发自觉的,在他的价值观念中,爱情的价值并没有超过科举取第功成名就的世俗价值,“门当户对”的传统观念仍然在张生这种传统文人身上仍然刻下了深深的烙印。尽管在他离开莺莺进京赶考和高中探花后都没有把莺莺忘记,尽管考取功名是当时读书人改变处境的几乎唯一的出路,但这期间他是连一封信都没给莺莺写的,我们还可以想象,假如张生一年、两年、五年、十年没有考上进士,那么,他一年、两年、五年、十年也不会给莺莺写信,更不用说回去找心上人。从这不难分析出,莺莺对爱情的热烈追求以及全身心投入是远远超过张生的。
由此看出,董西厢中的思想有进步,但也有妥协。但总得来说,这部作品的积极意义是巨大的,在那个封建礼教吃人的时代,敢于扬起情感自由的旗帜,敢于同旧式恋爱婚姻观念叫板,是让人敬佩的。此外,本书文辞典雅优美,给人带来很多美的享受。
因此,明人胡应麟说:“《西厢记》虽出唐人《莺莺传》,实本金董解元。董曲今尚行世,精工巧丽,备极才情,而字字本色,言言古意,当是古今传奇鼻祖。金人一代文献尽此矣”。此言甚合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