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谈谈我眼中的读书。
读书,一个很广阔的话题,俗话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可我本人不怎么喜欢这样的说法,我个人觉得有点功利,而我总喜欢把自己的闲暇行为定义成非功利的,这样我自己会好受很多,人都是这样的,一直给自己的行为找点理由来说服自己,所以我不喜欢上面的“俗话”。在我心中,对读书有一个狭义的定义,读书对我来说是一次洗心之旅,对于能让自己以不同的感官看待世界、让自己的心灵变得充实的阅读,我才称之为读书。
因为我的工科专业,我有必要阅读相关的专业书籍,关于编程和计算机的,看着一整页一整页的代码,对其进行阅读,理解作者的思维方式,这是一种对自身专业理解和掌控的上升,我自己并不觉得我是在读书,我并不是对阅读专业书籍有所偏见,只是单纯的觉得我在吸收信息,吸收一种编程思维,对我看待这个世界和世界中的冷暖世故并没有什么升华,对于电子阅读我也有同样的感受,我觉得,当我对着一个发光的屏幕进行阅读时,我只是在吸收信息,这并不是读书,我记得曾经有人对读书的定义是“与作者心灵上的碰撞”,我已经忘却具体的定义了,也明白,读书没有具体的定义,每个人第一次情不自禁拿起书来阅读的情景是不会相互重合的。
那读书对于我究竟有什么用处呢?我觉得对我最大的用处作用在心灵,可能很多人对这样的回答呲之以鼻,但它对我在心性上确实有着很大的影响。我不怎么喜欢这一句话“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我觉得大家对其都有一定的误区,认为所谓的“行万里路”比“读书”更加有好处、更加有帮助,我爸有时就用这样的话来教育我,可是我觉得这是有前提的,这个前提就是你已经读了一定量的书,一点书都没读过,五湖西海的到处走,在心灵上,就像一个乞丐一样,用着呆滞的双眼去看待“美景”,真是有点煞风景,读了书去“行万里路”和没读书“行万里路”会造成巨大的差别,记得一句话,“你跟一个邮差一样到处走,意义何在?”(我是尊重邮差的!)
曾经,我对读书也有很大的疑惑,我觉得读书没有什么意义,你看,你手拿一本很有意义的书籍,花了一段时间去阅读,将它看完后有多少你记住了,若你没记住多少,你读它不就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为何不把时间浪费到更有意义的事情上?我当时想不明白,我拿着一本书,我记得叫做《观念的水位》讲的是作者刘瑜对“观念”这个大概念的看法(我一直以为刘瑜是个男作者,看了图片后。。。),我很喜欢这种书,让我对世界有了新的见解,我就拿着这本书去找我们德高望重的语文老师,我说,我看书都记不住,有没有必要弄个笔记本,把自己认为很有意义的句子摘抄下来,其实我已经这样干了一段时间,我发现这样看书太慢了,而且当我把我新本子的头两页写满后就觉得索然无味,所以才去问老师的,可老师的回答模棱两可,我对这个老师是尊重的,他喜欢书籍,在我们早读时,他总是自己一个人静静的在讲台上看,而不像很多年轻的语文老师,他们对语文其实并没有很大的热情,然而,解决我心中困惑的是我的表哥,他也喜欢看书,看智慧背囊之类的书籍,我用同样的问题去问他,我深刻的记得他的回答,现在想想,他有点高人的作风,他给我讲了一个故事,概括就是一个老和尚叫小和尚用装过煤球的竹篮去山下小溪里去打水到庙里来,我们都知道竹篮打水一场空,可小和尚还是去打水了,他从山下打到水,然后拼命的往山上的庙里跑,可是三番四次的到庙门口,水都流光了,小和尚怒问老和尚,老和尚说了一句话,我哥这时停下来问我,你猜那老和尚说了什么,我当然乱蒙一通,我哥笑呵呵的说到,装煤球的篮子变得干净了,“篮子变得干净了”这句话让我醍醐灌顶,是啊,我根本没有必要去记书中作者犀利的看法,没有必要记住自己阅读过的章节,读书的目的就在于把已经被社会这个煤球,这个大染缸弄的黑不溜秋、五颜六色心灵洗的干净、空明。
从此,我读书不是为了快速的提升自己的一种技能,不是为了谋求其中的黄金屋,只是为了让自己可以安静的小憩一会,为了让已在理工世界高速旋转的大脑停一停,为我喂饱自己的灵魂留点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