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依然是各种工作上的忙碌,时间安排得不如意,效率也不高,还有很多待办工作等着,亚历山大。
1.工作:
我觉得自己始终没从研究生时的拖沓状态里拔出来。做事懒散,等截止期快到了又四处灭火,平时也没有明确的短期和长期规划或安排。这种状态从学生时代蔓延至工作,进而占领了自己的生活。我是很不爽这种状态的。究其原因,我过去认为有两点:一是迷茫,二是焦虑,而焦虑很大程度上也是迷茫带来的——没找到方向,人生驱动力不足,容易被懒散和得过且过带跑偏了。18年年末时我好歹矫正了自己的认知,不再认为自己亟待找到自己的方向便会塌下心来努力,一飞冲天,哪有这等方便的事呢。对于普通人的我,没有什么显著的才能,只有做好手头的工作,加大纵深,锤炼硬实力(比如语言)和软实力(比如整合和社交能力),同时拓宽自己接触社会的面,多看看各种,试错后加上总结复盘总会慢慢离对的更近嘛。
而每当有应酬,我就变身受惊的猫头鹰,浑身僵硬如木头,这给我造成很大的困扰。我之前总结自己或许只适合埋头做事,但是又不想就此放弃在社交上锤炼技能的可能性,还没有彻底放弃自己。
看到一篇公号讲到社交场合“讲故事”,即得体大方表达自己的的要领:
“1. 不要炫耀、夸自己,自己的闪光点要别人发现,不能出现在自己讲的“故事”里。
2. 有人物吗?人物叙述得鲜活吗?有冲突吗?有细节吗?旁枝末节砍掉了吗?”
作者谈及社交场合的影响力,让我羡慕不已:“真正的社交场合也有“刀光剑影”,我们训练自己的表达能力是要让自己成为这个社交场合的王者,拳击场上赢得比赛的人。赢得的是什么?赢得的是注意力,获得这个注意力,就可以通过注意力改变别人的想法。当拥有了获取别人注意力的能力后,你就主导了整个社交场合,也就成为了整个社交场合的中心,而中心就是一种权力,你获得了分配别人注意力的权力,你就是这个社交场合的王者。即便没有达到这么高的水平,你也获得了一种展示自己的能力。”
收割别人的注意力,而且是让别人佩服的能力真的非常不容易,那真的是稀缺的权力,从而给自己带来影响他人的能力。这样的能力对于目前的自己太高端了... 2019年希望自己可以做到在社交时不拘束、不呆若木鸡,不给别人带来尴尬的感受,然后可以平稳地有逻辑地讲出自己确实想表达的观点或信息。
无独有偶,看到北野武和作者有一样的想法:
A. 社交时不要说你的光荣历史,要洗耳恭听别人的高谈阔论。
B. 提到吃完寿司或者结束社交离开前,说“谢谢款待\邀请我,今天学到很多”。
C. 谈话中学会“引水”,学会提问
总之,社交时最基本的是要谦逊有礼,倾听为主,再稳扎稳打,谦逊平稳又有条理地表达自己。影响力啥的...目前是一种奢侈,慢慢努力吧。
工作中和生活中的困惑和困扰,我多次看到有人推荐内省、打坐或内观的办法,比如哈佛幸福课的作者,比如李笑来,比如荷兰一家公司的CEO,这周看到L先生发文谈到他对内省的看法,类似佛家,所有问题的困扰都来自内心,只盯着身外事务可能并不会解决根本问题,还需要审视自己内心对于外部世界的滤镜是否正常。这和前几个月看的《思辨与立场》以及李笑来所说的如出一辙,观察自己的认知系统,哪一环出了问题,把那一环替换掉,培养新的认知和习惯。
而向内处理自己的困惑纷乱,以及接受新的知识,用内省或者打坐,效用是很高的。一是打坐是一种疏离超脱的姿态观察自己(不是责备自己),二是由此保持初心,或者寻找自己的目的意义,确立什么对自己才是最重要的——我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
清醒地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蓝图活着才是我们活着的最大意义。每天10分钟的思考,希望不再迷失自己。
以下是原文,有具体的打坐四步骤,感谢L先生带来的启发:
“审视内心:不仅仅是拖延,其实,大多数的困扰、焦虑和压力等问题的根源都在内心,它们的答案也不在外界,而在内心。
许多时候,我们疲于奔命,忙于跟进外界的变化、趋势、刺激,往往会忽视这一点。实际上,外界的事物是什么样的,很多时候并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我们对它的认知,以及由此所唤起的情绪反应。
如何克服它们?唯有从内在入手,去审视自己的认知和情绪架构,找到每一环的薄弱点,去进行审问、修补和替换。”
接受新知时:“当我们接收新鲜信息时,它们是以节点的形式被编码和存放的,大脑需要一段时间,对它们进行咀嚼和消化。具体而言,就是建立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连接。连接越多的,留下来;连接越少的,清除掉。
这个过程,以前一直认为发生在睡眠中。但近期的研究发现,不仅仅是睡眠,只要进入放松、对内的状态,都能够起到相似的效果。
达成这个状态,最关键的步骤是什么呢?就是关闭对外界的感知。尽量让自己屏蔽掉新鲜信息,迫使大脑进入「对内」的状态。”
学习新知以及处理内心的焦虑和困惑,可以用冥想:
1)设一个15分钟的闹钟;
2)拉下窗帘,关掉灯,找一个舒服的地方坐着或躺着;
3)缓慢进行腹式呼吸,把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
4)如果有任何念头闯入你的脑海,不要去驱赶它,也不要去思考它,保持对它的观察,静静地「审视」着纷繁的念头,任由它们来来去去。
5)闹钟响起,恢复生活和工作。
这其中,第四步是最难的,需要不断去练习。不要沮丧,也不要求快,一开始可以先从3分钟、5分钟开始,慢慢让自己适应这种状态。
内省时,注意不要过多地沉浸在反思和自责中,这对于情绪调控和认知是不利的。简而言之,保持审视、鸟瞰、疏离的角度,不要让自己沉浸进某个思维中太久。”
“内省或「关闭感知」的目的是什么:
不仅仅是帮助我们节省时间、缓解压力,而是,你可以有精力去思考:
我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
这才是这一切的出发点,也是一切的目标指向。你在生活中,会经受到形形色色的期望、要求、压力,可能来自公司,来自伴侣,来自家人,来自圈子,来自自己的存在感、优越感和自尊 —— 它们加诸于你身上,操纵着你去工作、奋斗,努力上进。但在这一切背后,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这才是最重要的。
在我的笔记本里,永远会有一页笔记(我将其称为「核心目标」),放在最显眼的位置。上面记录的,是不考虑生存、欲望等情况下,我想做的事业,以及围绕着它的反问、思考和梳理。
你的核心目标是什么?
不妨,关闭感知,关闭来自外界的一切纷扰和期望,直面自己的内心,把它写下来,时时刻刻警醒自己。
每一天,花上10分钟到半小时,去思索它,完善它,描绘它。
这才是我们在这个纷乱复杂的世界中,唯一能够把握的内核。也是我们之所以存在的理由。”
2. 健康:
本周没有运动,一次也没有。看看能否早起半小时把运动补上。这身体太需要锻炼了,长记性啊。
3. 自律与自我更新:
这周的看书执行很差,在路上通勤的时间都在看各种公号,晚上宝贝睡的晚(甚至12点多才肯睡是怎么回事??!),我也不争气地睡过去了…… 这周加油吧。
关于学习,看到北野武有几点思考。
A. 关于用于学习、生活、工作的工具,北野武是这样说的:
“在用道理进行教育之前,先让身体熟悉其基本做法。凡是涉及工具的使用,以前或多或少都采用这种方法。只有把工具用到像用自己的手和脚一般的熟练程度,工具才能真正为人所用。工具是人类手足的延伸”
和李笑来的说法相像,工具是人类手足的延伸,比如打字敲键盘,比如说英语,像是完全内化成自己的一部分,甚至可以无意识地做出来,这才是工具为人所用,而非为工具所累。前提就是熟练熟练再熟练,练到炉火纯青到意识不到已经在使用工具的境界。反观自己用英语,经常磕磕绊绊,为寻找词汇头疼,就是练习不够,功夫差的太远了。
B. 所谓心流,其实就是精神的全神贯注,“在我漫才说得很精彩的时候,事后会忘记当时说了什么。在我拍摄一部很好的电影时,精神会高度紧张。在我画一幅好画时,口水会不由自主地淌下来。
那是因为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缘故…在我注意力高度集中时,我觉得自己用尽了全部脑汁。就像开动了涡轮引擎,脑汁会以不同凡响的方式运行。”
这应该是北野武的“心流”体验。全神贯注做一件事,反而意识不到自己在全神贯注做这件事,而是一头扎在这个小世界里,把世间其他的一切都忘在九霄云后。这样的体验我读大学时有过,非常渴望可以多一些这种时刻。周记写到这里,其实已经有几个类似“功夫在诗外”(这个类比貌似很不对劲……)的矛盾时刻。寻找问题的答案,往往会在其他地方找到。而全神贯注扎进一件事时,往往忘记自己的存在,更不会注意到自己在努力。
另外,北野武对艺术的看法也很有趣:
“从根本上来说,文学也好,绘画也好,只要是艺术,那就是对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部分进行具体表现的一种手段”,“将自己体会的'好像怎么怎么的感觉'具体表达出来,就是艺术的使命”。
这段看了感觉醍醐灌顶,艺术触动或照亮了心里一直被忽视的角落,给了我们隐秘而切中要害的体验,或喜悦或痛苦,而这种痛苦或喜悦是平日里断不会遇到的。不过表达这种难以言说的东西,还需要注意留白。想到connie抱怨她的丈夫:为何每一件事物都非要用语言抒情表达出来?太密集反而会有压迫感。
4. 育儿:
这周参加的亲子讲座很满意,只遗憾没能听完。
最有共鸣的是,很多心理问题的产生,缘起于隔绝了真实的自我。借助掩饰,不敢和别人关系近,怕被发现真实的自我,是抑郁的重要原因。解开这个问题,需要接纳自己,接纳孩子和所有人,甚至接纳整个世界的真实。
与此同时,还要警惕“过分接纳”孩子,让孩子体会不到挫折和学到应对挫折的办法。做真实的“一般人”,甚至在孩子面前连吵架都不必要忍着——不要在孩子面前装平静,让他看到人的愤怒是正常的,以及更要让他看到大人是如何妥善处理愤怒和异议的,给他一个可以模仿的例子。
另外,父母和孩子的沟通和关系模式太重要了,孩子日后和其他人的沟通模式大多脱胎于与父母的模式。有的母亲想让孩子全都听 她的,但又希望她未来的儿媳会全听他儿子的,这是完全不切实际的。比如说我吧,从小是包子性格,长大了我妈经常批评我的软糯,可是真的很难做到啊(女儿做不到啊... )。所以时刻警醒,每当我觉得孩子不听我话很生气时,别忘记我们的沟通方式。我希望他日后是会自然自如地处理各种关系的,不会软弱如以前的我,以致处处怀疑自己、受他人摆布限制,也不会自大蛮横不顾及他人。
所以万剑不离其宗,人际关系始终要把持好边界。以下是一个常看的情感号的说法,我觉得可以用于所有的人际关系:
“一个人健全地成长,获得对爱的充分了解,是建立在内外兼修的基础之上的。
1)对内就是自我内在丰盈,会自爱,懂区别贪婪和真实;
2)对外就是建立一系列的边界加规则。这种规则,指的是两个人之间要有边界,要有共同商议事情、解决问题、和缓解冲突的能力等,这是一系列的规则。
而针对对内和对外的规则制定,人应该如何管理对自己和他人的预期呢?分两步:修炼内功和外功。
1)内功,就是要搞明白,究竟自己的哪些需求是贪婪,哪些需求是理应得到的。
合理的需求:都是对等的。即在我付出了什么的时候,对方也付出了什么——一种对等的交换。
贪婪的需求:我就要对方付出一个远超出我所付出的待遇,甚至我就是在这里什么也不做,然后对方必须要满足我的一切。就像一个婴儿一样,什么都不用做,母亲就会给予我的一切。通常来说,这种过多的需求的内在成因,多源于被溺爱。
2)外功,就是你不仅要区分自己的需求,也要区分别人给你的东西。即有些人所谓的“对你好”,其实是在纵容你;而有些人的“对你好”,其实你本来就是不应该得到的。
这种外在呈现,比如:有一类女生从小就缺爱,从来就没有得到过无条件的爱,于是在长大之后就会去寻找,并且无法向外去索取正常价值的。”
所以,总结一下,还是一句话,清醒(重点)地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蓝图活着,不迷失。
还看到一个有意思的说法:如何应对孩子的诅咒期:
“林怡在《别以为你会爱孩子》中提到一个故事,她在和一个小女孩玩的时候,女孩突然说:“我要杀死你”,然后就有了如下的对话:
“是吗?我要是被杀死了,你就再也见不到我了。”
“那你去哪儿了?”
“我就变没了。”
“那我要把你砍断。”
“我要被砍断了,就需要用胶水把自己黏好。要黏不好就麻烦了,我就死掉了。”
“那我把你头砍下来。”
“那我的头一定很伤心,因为它不能跟我的身体在一起了。”
……
聊了几句,女孩很快被别的事情吸引了注意力,也就把要杀人砍人的念头给忘了。
当孩子发现这些“炸弹”不起作用,就不会再对这些词语感兴趣了。诅咒敏感期,随着孩子的长大和懂事,也会悄悄的过去。”
所以,在适当范围或界限内,或给予引导或给予惩戒。这个平衡的把控,需要好好修养。
5. 理财:
无变动。
6. 杂想:
以往感兴趣的话题有以下重合:对于孤独的状态、对于空间、对于人或紧密或疏离的关系(或许也是关于孤独)、对于独立和自由等思考,总的方向都是关注人的存在本身。一提到类似的话题就兴奋呢。
2019.1.23
小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