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战隼老师在喜马拉雅FM的《战隼:无需意思志力的习惯养成法-100天行动》的笔记。如需要原文,请收听节目。
如有疑问可以在文章下方留言讨论,或者直接在战隼老师的公众号里留言直接咨询。
在改变习惯的过程,很关键的一部分是自我认知。绝大多数人对自己的行为记忆过于信任,认为自己可以做到这件事。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心理学中有一种非常有用的方法:认知行为疗法。产于19世纪50年代,可以针对改变习惯中产生的各种问题,包括应对负面消极想法。
即:实时评估和自我观察。
通过认知行为疗法,清楚认识自己面临的主要问题,然后针对性进行进一步处理。
实际执行过程中,容易高估自己实际上并不擅长的技能,低估自己所冒的风险。通过结构化日志,清晰冷静地以中立的方式来观察记录习惯养成被打断时的前提、行为和后果,找到自己的核心问题。
结构化日志模板:
前提:时间,地点,和谁一起,正在做什么事,想法,说词,感觉,健康情况等
行为:活动,思想,情绪。自己是怎么想的,对自己说了些什么,自己有什么感觉,采取了一些什么行为。
后果:结果如何?令人愉快的,还是令人不快的?
只要意识到自己做了不良行为,没有执行自己约定的目标,就马上在结构化日志上做记录,描述当时的身体情况、社会环境、你的想法或者他人的行为。
记录的核心是:一但行为出现,立刻做记录,千万不要等。等到第二天第三天再回忆时,容易忽略掉很多细节。必须马上记录。
有意识地记录,找到自己的关键节点,可能是情绪痛点,或者思维定势等等。
方式很简单,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实践,验证了它的实用性。
案例:
培养早睡。某次失败。
前提:早早上床睡不着,很无聊
行为:在手机上找了一个游戏来玩
后果:不知不觉玩了一个多小时,11点半才睡觉。
又一次失败
前提:闺蜜打电话来找她聊天
行为:她不好意思挂断电话
后果:聊太久,造成晚睡。
又一次失败
前提:公司同事约KTV,她以为9点10点能结束
行为:玩太嗨,12点才回家
后果:回家太晚,造成晚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