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经常有人问怎么样读一本书?大家应该都有或者曾有过这样的体会:读着读着就睡着了,读完也不知道一本书在说什么。
那些读书大佬们应该也会经历这样的过程,不过他们现在进阶了。如果把读书比喻成一种功夫,他们的段位已经很高了,厉害的功夫不都是化有形于无形吗?一年读几百本书而且还能让每本书都发挥它的价值,这是需要长期修炼的。
对于我等阅读小白来说,修炼还得从一招一式开始,离不开所谓的秘籍指导。关于读书,我推荐三本入门秘籍。先建立关于读书的概念,然后过渡到具体的读书方法。
01《 越读者》——书,不能只读一种
这本书的作者是郝明义先生,韩国成长,台湾读书,后在台从事编辑与出版的工作。他形容自己:“做了二十多年读书的工作,到四十四岁才知道读书应该有的样子。”
这本书首先给了我一种观念:原来,读书也要有营养均衡的结构。
作者笔下的读书,正如饮食一样。讲究影响均衡的四种结构:
1. 主食阅读:生存需求的阅读
2. 美食阅读:思想需求的阅读
3. 蔬果阅读:工具需求的阅读
4. 甜食阅读:休闲需求的阅读
所以,小说、诗歌、哲学、图像、漫画、影像等等各种形式的阅读都有各自的作用。
中学读教科书的感受每个人都深有体会。因怀着功利之心读书,书才有了该读与不该读之分。中学期间我们只读“该读”的书。到了大学才会有出于“无聊、打发时间”的动机而阅读的大多数。
原本知识的金字塔就是知识的精和深,“博大要几乎无所不知,精深要几乎唯他独尊”。
这是阅读追求的。但是阅读终归是服务于人的,无目的的阅读往往只流于胡乱的阅读。
只是对应于不同的阅读内容,要有不同的读书方法:观其大略、不求甚解、熟读精思是要区别来用的不同方法。
世上没有正确的读书方法,只有合适的读书方法。读一些需要你熟读精思的书,你却用了不求甚解的方法,那是糟蹋;读一些只需要你不求甚解的书,你却用了“熟读精思”的方法,那是浪费。
知道了读书不应该只读一种,或者只读自己感兴趣的,我们在来看看读书的目的和方法。
02 《实用性阅读指南》——根据阅读目的把握读书节奏
这本书的关键词在于:阅读目的、阅读节奏、读书笔记、及时输出。
在阅读之前,为什么一本书会被打开就已经决定了我们的阅读目的。想知道如何有效的阅读?想知道如何做出精美的PPT?想学习一本小说的结构?想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塑造方法?这些都是阅读目的。
不要把阅读当作闲情逸致,读一本书,要知道读它的什么。
无论是一本经典读物,一本工具书、一本小说还是一本杂志。每一本书都有它的定位,有它之所以被选择来读的原因。一本书在你手里,你想要获得什么?
读书要把握节奏,掌握二八定律。
一本书计划用多久的时间?是从第一章开始读还是选择其中几章?每一张如何分配时间和精力?这是读书的节奏。
对于一本书来说,20%的重点内容表达了全书80%的思想。有时候没有必要强求自己要记住100%的内容,把握重点内容就足够了。
大学期间漫无目的的读书经验告诉我,读过的书如果不记下来,很快就会忘记。
想要完全吸收一本书的精华内容,读书笔记是必不可少的。
《实用性阅读指南》这本书中,作者推荐了读书笔记的记录方式。其中,制作思维导图是很有效的方式。
检验自己对一本书的真正掌握程度,需要看自己对这本书的输出是否顺畅。输出的方式可能是讲给某个人听,也可能是自己写下来。试着写一篇书评、写一个读书推荐等等。
具体的读书法方法,我推荐下一本秘籍。
03 《如何阅读一本书》——好的读者一定是主动且讲究策略的
读书的目的有三个:消遣、获得信息、增进认知。不同的读书目的决定了不同的读书方法。
什么是好的读者?
首先,消遣和获得资讯都不是他的主要目的,主动阅读的人目的是要提升自己的理解力。其次,主动阅读不仅强调主动思考,还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己器。掌握技巧比盲目努力更重要。再次,主动阅读的人会提出问题并自己回答问题。提出的问题主要包括四个:1.这本书在谈什么?2.作者的论点有哪些?是如何论述的?3.这本书有道理吗?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4.这本书跟我有什么关系?在读过一本书之后如果能回答出这样四个问题,才是一个主动阅读的人。
作为一个主动阅读的人,一定是尽最大的可能让一本书属于你。
根据作者的观点:一个好的阅读者不仅是主动的人,还是拥有一定策略的人。
“你买了一本书,付钱购买的动作不过是真正拥有这本书的前奏而已,要真正完全拥有一本书,必须把这本书变成你自己的一部分才行,而要让书成为你的一部分最好的方法是写下来。”所以,记笔记是在阅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事。
第一,做笔记能让你专注于书本,减少打瞌睡的概率。第二,读书时加入思考才有笔记可做,要抓住思想的火花,再好的记性也不如手中的一支笔。第三,笔记也是很好地记住作者思想的一种方式,避免看完了一本书之后什么都没有记住的尴尬。
笔记的方式包括在重点的句子下面划线,给重点的词语标记,在空白处做符号以及在空白的处写下自己的思考等等。
《如何阅读一本书》把阅读分为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
基础阅读也是初级阅读,这个层次的阅读通常是在小学完成的。它的主要问题是识字,然后搞清楚一个句子在说什么。
对于成年人来说,检视阅读才算是真正进入阅读的层次。
检视阅读就是要求在一定的时间内抓住一本书的重点。所用的阅读方法是略读和速读。
快速阅读需要注意两点。
第一,遇到不懂不要停顿。虽然我们大多数人所受的教育,都是要去注意那些我们不懂的地方,但是对于检视阅读来说,在速读的时候,只注意能理解的部分,快速把书读一遍,遇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顿,因为一旦纠缠就很难脱困而出,过于纠缠不懂的细节,阅读的速度会很慢,通常读到最后的时候已经忘了开始是什么,也无法洞察全部的意义。
第二,注意阅读速度。就阅读的速度来说,阅读源于视线的逗留、注视。有注视才会理解,理解不了就需要回视,也就是这本书里提到的视线倒退。
但是,为什么阅读速度提高的时候,理解力反而增加了呢?
主要的原因就是阅读速度提高的同时专注度也高了。阅读时眼睛的速度跟不上大脑的速度,才会出现开小差的情况。
当然,所谓的阅读速度不是越快越好,就像法国学者帕斯卡尔说的:“读得太快或太慢,都一无所获”。
分析阅读是更系统化、更复杂的阅读。
《如何阅读一本书》把分析阅读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整理内容大纲,第二阶段是诠释内容,第三个阶段是评价一本书。这也是对一本书的咀嚼与消化。
一个主动的阅读者一定会问一些问题,在分析阅读阶段就是要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精读完一本书就可以对照一下自己之前提出的问题,作者有没有回答这些问题?是全部回答了还是回答了部分?
一个好的读者,一定是在读完之后能对书提出评价的读者。
评价一本书并不一定是批评,也可以是同意,但是开始评价之前有一个前提就是真的理解了这本书。这是分析阅读最终要达到的效果。
主题阅读是阅读的最终目标。
我们要对某一个主题有深入的理解,往往不是一本书能解决的,这至少要涉及到这一个主题的几本主要的著作。
对于主题阅读来说,首先要用检视阅读检查哪些是需要的,哪些是不需要的。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在研究生期间写课程论文的经历。开始动笔之前,通常是把所有相关的文献都搜集过来,然后开始浏览和速读,筛选出来部分与我所要写的课题最为相关的,再进行精细分析。
做主题阅读的一个难点是怎么知道一个主题应该选读哪些书。《如何阅读一本书》给出了一些建议,比如说可以参考图书馆目录、专家的建议、一本书的书目索引。
我曾经学习过的一个课程里介绍过在做主题阅读时选书的方法。在做主题阅读时,关注人而非书。以一棵树做比喻,在树的根基部分,是一个主题的关键和核心人物,树干部分是核心人物观点的延续或者补充人物,树枝和树叶就是对理论进行新发展的人物。关注核心人物以及他们写的书就抓住了一个主题的精髓。主题阅读一定是循着树根——树干——树枝去寻找。
主题阅读中也有一个二八法则:20%的作者的书籍决定了一个领域80%的精髓。找对这20%的人就找到了一个领域的主干部分。
读书要关注人,并不是关注知识。知识点是散点,知识像一个网一样,跟着人而不是知识点,跟着人走,就像是爬一棵树,你能很清楚的意识到自己目前正在读的这本书处在什么位置。
我把读书这条路看做与人生平行的路。身体和心灵的两条路,随行相伴。在之前的三十年,只觉得读书是关系前途的大事,现在,读书于我是一件等同于吃饭、穿衣的日常事。
以前从未注意过读书也需要一定的方法,也需要读一些“如何读书”之类的书。读完这些书之后才发现读书真是一种功夫,需要勤于练习,日日精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