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育儿的大潮中,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关注母乳、关注睡眠、关注喂养,但在我实际接触到的案例中,我的感受是绝大多数来咨询的都是妈妈,似乎孩子的问题只是妈妈一个人的问题.
但这真的不是妈妈一个人的事!
先来简单的说说我自己的经历吧。
我的宝宝现在3岁了,马上要上幼儿园了。他1岁半之前在美国生活,由我和我先生照顾,家庭环境比较简单。我先生当时在读博士,学业很辛苦,晚上要做paper回家比较晚,我自然就主动开始承担了照顾孩子的责任。由于生产不是很顺利,虽然顺产但是撕裂很严重,所以在满月之前,我都是一直像残障人士一样生活,照顾自己的身体恢复都很吃力。
美国的母乳喂养支持的环境相对比较好,从孕期开始,就得到了社区的IBCLC的全程陪伴,接触到大量母乳喂养的知识,我自己也学了不少新生儿的照顾知识,回顾起来睡眠知识大概是唯一的软肋。
在生产之前我还觉得信心满满,但当孩子真正降临的那一瞬间,还是感到了无所适从。我不得不见缝插针的临时抱佛脚学习,在白天全程抱睡的过程中思考怎么样带好自己的宝宝。同时我还要处理一个接一个的打怪升级,比如乳头被吸破,尿路感染导致高烧等等。
心情也从一开始好像打了鸡血一般地喜悦,到烦躁抱怨队友不给力,再到很无力地期待静待花开……
孩子出生所带来的生活方式、生活节奏以及生活重心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实在是令我应接不暇。以至于当时的我就出现了很多身心症状,例如产后荨麻疹,过分地焦虑以致于怀疑自己是否患了产后抑郁等等,当然后来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放松下来,连接到了家庭以及其他社会资源的支持。
之后情况越来越好,大约在我儿子6个月的时候,我已经完完全全游刃有余,一点也不焦虑了。
通过自己的经历,以及之后在做睡眠咨询师的过程中所接触到的众多个案,我逐渐深刻地体验到,无论母乳和睡眠问题,都不是孩子的问题,更不是妈妈一个人的问题,而是全家人的问题。
说实话,我们都是第一次当父母,没有人知道作为父母可以怎么样,不可以怎么样,理想的父母和现实的父母究竟有多大区别。
相信在宝宝小的时候,可能会听老一辈说“等孩子大了就好带了”,也可能都听过“静待花开”这个词。
但是,这样的安慰背后,却有一个问题甚少被提及。那就是:
啥时开?
而且,这些话似乎就是专门说给妈妈听的,有时候给人一种有盼头的慰藉,但更多的时候只是让人觉得有一种宿命般的无奈。
至少给我的感觉就是:妈妈理应会带孩子,妈妈理应懂如何母乳喂养,妈妈理应要接受缺觉的现实,而且可能无限制地接受下去。
我并不奇怪有很多妈妈的自嘲或者是阿Q精神,实际上,无论是婴幼儿的母乳喂养还是睡眠问题,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本身以成人的视角设立了一些预期,而这些预期或许和孩子的发展状况不相符合,进而导致了“庸人自扰”的状况。
所以,当我们探讨这些可能存在的问题时,总有一个需要解决的前提,那就是这些“母乳问题”和“睡眠问题”本身是否存在。
以我比较擅长的睡眠来解释一下,睡眠问题有一个重要的定义是——是否带给家长困扰,如果不带给家长困扰,那么不一定称作“睡眠问题”。
现实中,其实是有一些家长本身觉得没什么,但是受到了各方面的影响,对婴幼儿睡眠形成了一些所谓的科学的正确的认知,然后孩子就“被睡眠问题”了。
比如奶睡问题,奶睡是一种很自然的入睡方式,也是众多宝宝安睡的最大利器。但奶睡经常会被解读成过分宠溺孩子,形成奶睡依赖,不良入睡习惯等等,很多妈妈也对奶睡避之不及,好像一旦和奶有什么关系,就摊上大事儿了。从这个角度来说,其实妈妈的感受是没有被尊重的,如果没有受到困扰,奶睡并不能说是需要避免的。而因为奶睡所带来的紧张感、自责感,可能会波及整个家庭,影响这个家庭的情绪和互动。
所以,在对母乳喂养状况或者是睡眠状况进行调整时,单纯只关注孩子或是妈妈往往达不到效果,需要以家庭为单位,在这个过程主要支持成人,令成人感到放松、愉悦,从而影响孩子。
除此之外,父母童年的经验会影响父母对于孩子喂养或者睡眠状况的预期,所以父母自己要谨慎的探寻自己的预期的来源,认真地对待自己的感受。
还是以奶睡来说明,有时候我们无法坦诚地接受奶睡,或者是必须要为调整孩子的入睡方式和睡眠做点什么,是受到了我们自己童年经验的影响,这一点在我遇到的一个咨询案例中体现得特别明显。
有一个妈妈来咨询我,她的宝宝9个月大了,妈妈只有喂奶可以让宝宝睡,如果不奶睡宝宝总是哭个不停,但是爸爸或者是保姆安排宝宝直接放床入睡就没有问题。妈妈找到我的时候,略带挑衅地说:“我知道你们都是用哭泣法让孩子睡的,所以你给我说点别的办法,不要告诉我,‘不要理他,让他哭’”。
当然我本身是绝对不可能那么说的,和她聊了一下之后,我问她:“你的父母都不理你,让你哭吗?”突然,妈妈的情绪就不对了。她告诉我,她有一个妹妹,小的时候妈妈总是在照顾妹妹,但是又怕觉得不公平,所以同时延迟了对于任何一个人的关注。
不管过去实际发生了什么,在这个妈妈的记忆里,她就是一个哭也没有人理睬的孩子,所以她觉得让孩子哭是不好的。
在这个妈妈看来,爸爸、保姆都可以让宝宝直接放床睡,她却只能靠奶睡,似乎代表了她的无能,她想采用不同于自己妈妈对待自己的处理方式来改变奶睡,这种想法似乎又包含了她对自己母亲的责难,好像在宣告“这才是对待婴儿的正确方式”。
孩子是家庭的一个成员,是独立的个体,他有权利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如果我们只关注孩子的问题,那么就很难审视到家庭生活方式对孩子的睡眠状况和喂养状况的预期的影响。
比如有的家庭本身的作息是非常松散安逸的,喜欢周末睡懒觉,晚上入睡的时间也比较晚,那么他们可能就会期待孩子可以晚睡以配合家人的习惯。如果是家庭比较喜欢旅游,或者是经常无法在固定的环境睡觉,或者经常要在奶奶爷爷家、姥姥姥爷家和自己家之间切换的话,那么就会期待孩子可以适应力超强,在哪儿都可以睡。
家庭生活方式和孩子的生活方式之间有一个微妙的关联,我们可以发现孩子确实会潜移默化地接受家庭生活方式的影响,但是这个过程并不一定是特别自然发生的。
睡眠问题看似需要解决的是孩子的问题,但是实际上我们真正面对的对象,不是孩子,而是妈妈以及全家人。
所以,在探讨这些问题,或者是寻找解决方法的时候,就需要从家庭整体的视角去切入。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在微信上看到过这样的文章——“产后第一年,是婚姻最难的一年”,这真的是一个蛮有意思的现象。
有很多研究都发现,产后第一年的离婚率非常高,而其中孩子的喂养或者是睡眠出现问题也赫然出现在离婚的原因排名的前几位。但这里面的关系是很微妙的,到底是因为夫妻的关系出了问题,导致波及到了孩子,还是说孩子自然地产生了这些问题,然后导致了夫妻关系不合。其实很难说清楚哪个是鸡,哪个是蛋。
而这也正是我们需要以家庭系统的视角去尝试理解这些问题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