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是什么?
“苦”就是不满足。
从生物进化的角度,人活着的目的,就是传播自己的基因。为了传播基因,我们就要做各种事情,吃饭、生孩子、竞争、获得声望等等。但人毕竟是有思想的生物,也许有的人就想看看大自然的风景,享受岁月静好,对传播基因没兴趣,那怎么办呢?自然选择怎么才能让我们“乐意”去做上面说的这些事情呢?
自然选择给我们的心理做了三个设定。
第一,完成上面那些事,你能获得快乐,比如吃饭和谈恋爱都能让人愉悦。
第二,快乐是短暂的,它不能持续很长时间。因为如果我们只做一次,就能获得持续的、长久的快乐,那就没有动力去做第二次了。所以,自然选择希望你重复去做一些事情。
第三,对于前面这两个事实,大脑应该专注于第一点,而忽略第二点。如果大脑明确意识到“快乐是短暂的”,它可能就会放弃追求快乐,开始怀疑人生。
自然选择根本不在乎我们是否快乐,它只是把快乐当作诱饵,来使我们完成基因传播的目标。从基因传播的角度来说,这当然是好事,但对个人来说,这个局面非常可悲。
我们怀念吃哪样东西,快乐全在预期之中,真正吃到了,反而不怎么快乐了。在做某个事情之前,我们觉得做这件事会有多么快乐,可是真正做了之后,又感觉到很空虚。这就是苦,你永远都不会真正满足。所谓快乐,其实是个错觉。
比如我们看到甜的、高脂肪的食物会特别想吃,这个情绪在过去食物匮乏的时代可以让我们摄入更多的营养,对身体有利。可是现代社会食物非常丰富,再吃那么高脂高糖的食物只会损害身体。我们对高脂高糖食物的“感情”,可以说是一种“假的”感情。
对风吹草动害怕都的情绪在原始社会很管用,但是在今天就会导致我们的各种焦虑。我们整天担心这个担心那个,其实都是瞎担心。所以佛说,人生充满了苦,而烦恼都是虚幻的东西。
内观要求你做自己的观察者,体察自己的情绪是怎么回事儿,就好像一个心理学家在分析自己一样。内观冥想的目标,是获得对事物的洞见,和个人真正的自由。冥想第一步就是坐下,第二步,就是专注于自己的呼吸,别的什么都不想,一心一意地专注呼吸。
这可一点都不简单。要知道,当一个人什么都不干的时候,大脑的正常状态是随机漫步,各种想法和情绪会不断地冒出来,你会做各种白日梦。我们其实很享受这个状态,有时候还能获得一些创造性的发现。但是冥想,恰恰要求你的思想不能信马由缰,必须专注在呼吸上。能坚持专注的时间越长,功夫就越深。
练好这个专注的功夫,你才能不被各种情感和思想困扰,不受大脑模块的控制,获得自由。如果你能专注很长的时间,你将进入一个非常平静的状态。而在内观中,通过专注呼吸达到正定只是基本功。正定以后是正念,正念要求你把专注的功夫随时用在生活中的任何东西上。你可以专注地欣赏一朵花,可以在吃饭的时候专注地去体会饭菜的味道,专注于什么都可以。而单纯的专注也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从中获得洞见。但是冥想中的专注,可以说是“停留注意力”,是把注意力只集中在这一点上,排除任何额外的思想。
冥想功夫从低到高,大概至少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你能够不受强烈感情的困扰,把“自我”和各种感情剥离开。只要达到这个层次,你马上就能体会到冥想的好处。比如牙疼,普通人可能会抱怨和对抗牙疼的感觉,你越反感,你觉得越疼,最后你的整个大脑被疼痛感劫持。而冥想的做法,是你先承认这个疼痛感的存在,然后不理会这个感觉,跟它保持距离。疼痛感仍然存在,但是现在的你不会被这个感情所制约。能练到这种功夫,你在生活中就再也不会感情用事,你永远都能调整好心情。
无论是强烈的感情也好、一般想法也好,我们的做法都不是压制或者扼杀它们,而是承认它存在、允许它出现,但是不受它影响。无论是强烈的感情也好、一般想法也好,我们的做法都不是压制或者扼杀它们,而是承认它存在、允许它出现,但是不受它影响。
达到第一个层次,你就可以自由选择你想要的情绪。达到第二个层次,你就可以自由选择当下的思考,没有任何东西能打扰和控制你。这种能力实在太厉害了,用佛学的话,就是你会逐渐脱离“苦”。
所谓“空”,并不是说这个世界的万事万物是空的,而是说我们赋予万事万物的“内涵”,是空的。自然选择要求我们对周围事物迅速做出好坏评判,这样才能有利于生存,如果你听见电锯声不反感,你就太不善于躲避危险了。事物让我们产生的感情,就是我们赋予事物的内涵,就是“色”。第一,“色”,也就是内涵是自动产生的。我们看到一个事物,会不由自主的形容它,比如高大,矮小什么的。第二,内涵会受到故事的影响。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为什么是名画?因为它有故事。第三,内涵都是主观的,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所以,我们是戴着有色眼镜观察世界。我们一直都在赋予周围事物内涵,我们眼中的世界,就是一个充满了“色”的世界。这就是,书中对“色”的解释。
第一点,当你认识到空和无色的时候,再去看万事万物,你看到的东西就会比以前看到的更真实。第二点,人们对这些东西先入为主的各种感触,其实是不真实的。这就是“色即是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