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句卡 - “没有事实,只有阐释”,人不是“看到”真相,而是“制造”了真相
- 原文:人类不可能确定存在一个绝对真相,人能得到的,就是一个个不同的视角看到的不同真相。更准确地说,人不是“看到”真相,而是“制造”了真相。
- 复述:无
- 启发:传统认知模式有一个假设前提,认为存在一个客观地真相或者真理。我们去认知它,就是努力地去理解这个真相,再把它表达出来,只要不断地向前推进,就可以越来越接近这个真相,最终完全认识和掌握真相。比如盲人摸象、横看成岭侧成峰,那头象是客观存在的,庐山也是客观存在的,至少,在理论上始终存在完全认知这个客观存在的可能性。
但是尼采的视角主义则认为,并不是因为视角的不同导致了对同一个客观真相的不同主观认知,而是,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客观真相。“存在一个客观真相”,只不过是一厢情愿的假设,没有任何人能确定是否存在这个所谓的“客观真相”。在尼采看来,外部世界虽然是存在的,但是在人出现之前,它没有任何意义,也没有任何属性,只是一团混沌而已,是人把概念和意义赋予其上,才让它变成了“事物”。
而我们所公认的客观性,尼采认为只不过是一种合理的错觉,因为人们恰好在这些问题上具有了共同的视角,得出了一致的解释。而客观事实也会变,它会随着“共同视角”的变化而变化。
深受牛顿绝对时空观影响的我们,很自然地就接受了“客观世界”这个概念,尽管很多事物我们并没有亲眼所见、亲身感知,但是在理念上,我们在认可它们的客观存在上,没有任何障碍。
但是反过来想,我们对所有事物的认知,都是要经过我们的感官系统和认知系统的加工的,就算真的有那个客观存在,我们也没有办法脱离自身视角见到它真正的样子。说到底,我们也只是在观察视角上达成了共识而已。
在这个意义上讲,我们都活在永远无法挣脱的自我视角的囚笼之中。
那么,视角主义必然意味着无休止的分裂和争执吗“?其实不然。如果是观点不同,我们还多少保留了一些批评对方观点不对的空间,至少我们可以在共同事实的基础上展开讨论,但是如果连共同事实都不存在了,那我们还有达成共识的可能吗?
唯一的可能,就是做出一个选择:试着去改变自己的视角、超越自己的视角去理解他人,寻找让不同视角互相理解、融合出共同视角的可能性。
视角主义教给我们的,不是分裂的必然,而是谦逊的必要。
- 出处:10 尼采III:我们还有共同的真相吗?(刘擎《西方现代思想》)
- 标签:视角主义/认知模式/谦逊
- 日期:2021-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