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22拿到余华的作品《活着》。然后在2020.03.25读完了第一遍。
读完第一遍很震撼,但是让我去写又不知从何写起,只有先大致写了一段自己的感受《活着》。
原本想着读完第二遍或者第三遍的时候再写,这一放下竟然过去了一个月。这期间有空或多或少的翻了一下,中间也经常回忆和思考这本作品里面的内容,但终究没有完整的读完第二遍。
今天终于鼓足勇气来写一下,克服了不要怕写不好而不敢下笔的恐惧。因为怀左老师曾经说过:先完成,再完美。
那我就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解读一下这部作品。
1.创作背景
当时余华生活在从国民党统治后期到建国初期的一段历史,先后经历过种种的社会变革。
此时他感觉很无力,但又无法改变现实,所以沉湎于想象之中,但又被现实的枷锁困的无法自拔,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一位愤怒和冷漠的作家,一直以敌对的态度来抗拒整个时代。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经历的更多,内心的开始沉淀,开始升华,开始意识到一位真正的作家应该去寻找的真理:
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和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余华正是由于对现实的态度转变之际,他听到由史蒂芬·柯林斯·福斯特创作的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的主人公(其实就是福斯特本身生活的真实写照)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一个接一个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不曾有一句抱怨的话。被歌声中的内容深深打动,从而决定创作出了这部不朽的作品《活着》。
抒发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的情感。
2.题目的选择
在《活着》日文版自序里,作者提到了一些当时意大利中学生提出的一个十分有益的问题:“为什么您的小说《活着》在那样一种极端环境中还要讲生活而不是幸存?”
当时余华是这样回答的:“对《活着》而言,生活是一个人对自己经历的感受,而幸存往往是旁观者对别人经历的看法。”
《活着》中的主人公富贵虽然经历一生的磨难,但他是以第一人称来讲述自己的故事,而讲述自己故事是不需要别人的看法,只需要自己的感受,所以讲述的是自己的生活,在那样极端的痛苦之下自己还能乐观对待,所以采用《活着》这个既带有主管情感又带有客观现实的题目。
余华的回答让我看到伟大的作品在细微之处也要精雕细琢。
3.作品内容
整本书就是以富贵的人生经历为主线,讲述了身为地主少爷的他从一个浪荡、嗜赌成性的公子,终于在一次赌局中,被龙二设下圈套,赌光了家业,从此变得一贫如洗,贫困中母亲生病,他前去求医,但不幸被国民党抓了壮丁,后来被解放军所俘虏,经得个人意愿放他回家。
富贵
回家之后才知道母亲已经过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在一次发高烧的过程中不幸变成了哑巴。
回来之后的富贵开始懂得爱惜妻子,心疼儿女,有了担当,努力撑起这个家。但真正的悲剧也从此和他“不离不弃”。
先是自己上小学的儿子(有庆)因与县长夫人血型相同,心地善良的他积极前去献血,而当时的医护人员极度不负责任,为了救县长夫人,导致有庆抽血过多而亡;女儿凤霞与二喜喜结良缘,虽然二喜对她及对富贵整个家都很好,不幸还是降临,凤霞在产下一男婴后,因大出血死在手术台上。
富贵的妻子家珍接连遭受丧子及丧女之痛,本来身体就不好的她也在女儿去世三个月之后撒手人寰;女婿二喜是搬运工,在一次施工时,吊车出了差错,被落下的两排水泥板夹死;外孙苦根便随福贵回到乡下,生活十分艰难,在一次干活时,苦根发烧生命,但依然没有营养的口粮,富贵心疼外孙便给他煮豆吃,不料苦根却因吃豆子撑死。
最后家里只剩下富贵独自一人生活在当下的社会,在苦根死后的第二年买下了一头即将被屠宰的老黄牛,并给他取名富贵,从此两个富贵,过上日升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每次干活,富贵都会和老黄牛对话来回忆他的家人(家珍、凤霞、有庆、二喜、苦根)。
晚年的富贵完美诠释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的超然、洒脱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