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来了,各处有各处的年味,各家有各家的过法,比如说有故事会版的、有走知音体路线的,还有环球时报版的(众:那还能看吗?),当然也有高大上B格满满如中国日报版的,比如个人今日便在去亲戚家串门的路上看到有人在公交车上还不忘背单词,只不过随着社会发展,小卡片变成了可以标注陌生单词的金山词霸。令我等学渣一见之下,也默默的掏出万年不用的借书卡,到仿佛还是五百年前去过的图书馆借书去了。
当然,说上次去是五百年前对于个人这等年读二百余本书者那可真是笑谈。正经算起来,据上次去也不过才过了几个月的时间,虽然比不上十几年前一天去两遍图书馆的日子,但这主要还是因为现在电子书太过方便,一本书从知道书名到下到手机中不过十秒时间,要看起来快捷方便有TXT版,要有图有真相的有PDF版可看。比起从前大老远的跑趟图书馆,一架一架的找书来看,进步的真是不止一点半点。虽然如此,但个人表示,去图书馆看书还是件很享受的事情的。如果有空路过,当然要进去站站。咳,那位说为啥不是进去坐坐呢,看官听我细说。
话说初三上午本人正在勤快的洗着衣服,间隙刷下微信读读,一忽然间好基友漫谈国瑞城逛街感受的微信映入眼帘!立时发信声讨之,说好的有空约饭呢?怎么撇下我独自行动了?有微信这个外挂,回复一如去信时一样神速,下一站西单,你来或不来,我们就在那里。于是赶紧收拾停当,出门去者。备注下说,所以深宅如我此次行动如此光速,与想着去西单沿途可到宣武图书馆密切相关。于是在喜乐祥和的欢聚后,下一站直奔宣武图书馆。为嘛,万一图书馆早关门怎么办?结果一到馆前,令人几不敢进门。
无他,门口停的车太少了。那位问神马车?当然是自行车。以往都是十几二十多辆在门口排的密密麻麻、挤挤揸揸,难得找个搁车的地方,这一回却是门前冷落车辆稀,让人几疑莫非是图书馆闭馆了不成?又想想每逢节日期间,不都得做几期市民节日忙充电,挤爆多处图书馆的报道不是?走到馆门近前找通知一看,原来是只开放外借部和少儿部借书,其余部室一律不开放。个人在心里默默帮图书馆翻译了一下,就是只接外卖,不准堂食。报刊阅览室和自习室一律歇业,由此两室引来的两大人群:看报老大爷和自习小青年们便集体退散。再加上外借部地方狭小,一个座位也无,辅之通道间两个胖子都过不去的行宽,令外借室有如快餐厅一般,只适合借了就走,让人难做停留。
略去上面各种心理活动不提(众:已经写了好多了好吗?),总之个人基本在外借室享受到专场服务。虽然负责还书的大妈们一直在聊天,是的,每次去她们都在聊天,内容总是那点儿事,夫妻关系、婆媳关系、妯娌关系、今晚吃啥,听着她们说话,你会觉得现世安稳、岁月静好,十年前什么话题,十年后还是什么话题,时光在此处似乎已经止步。如果《新闻联播》栏目组来这里采访,她们人人一定都说自己很幸福。
虽然,个人是来借书的,但目测加搜索,根本木有个人想借的书。话说放着家中机存的海量电子书不读,为嘛要来借纸质书呢?为的就是找些讲思维导图方面的书啊!这种多图讲解的书通常看TXT版是没法显示各种图的,大家秒懂。但是,但是,问题来了,图书馆也没有讲思维导图的书!重要的事情不说三遍有事实在眼前。在通过馆内电脑搜索书目后,个人在B类哲学架前找了好久好久好久,最后在书架最上边找到一本约为90年前后出版的《思维导图》,看此书年纪虽比本人小着几岁,但看品相、磨损程度已可归结为离休老干部,本着惜老怜贫的心,个人是真没忍心下手借阅。从另一方面讲也是出于小人之心,免得借书要把书页脱落一类的问题归结在本人身上,到时成为此书的终结者。一时间,个人恍惚又想起当年舍此近程图书馆改选远途的西城图书馆借书看之因缘。无他,没书看呐,感叹归感叹,客观说这些年西城第二图书馆(原宣武图书馆)还是进了些新书来馆的,于是挑挑拣拣,选了五本书满载而返,一路上深以为自家又为繁荣首都文化市场做出积极贡献。是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