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就特别喜欢台湾的文案天后李欣频,最近买了她的一套书,越看对她就越是佩服。她过着不同于常人的多版本人生,既是文案写作者,又是作家、旅行家,还在北大教书。
最早不是被她的文字打动,而是被她的生活方式深深吸引着,现在想来,她的创作灵感都是来源于她从外界汲取的营养。
想像她那样生活,虽然不会做得那样好,但相信榜样的力量,会指引我们去往变好的路上。
李欣频说过,每天醒来,觉得能打开一本有趣的书,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她会随时随地拿出一本正在读的书,书籍是她和大师交流的媒介。
书读得多了看事情就会通透,不是活得越久看事情就越深刻的,有的人到了中年仍然浑浑噩噩,也有的人虽年少却已能够遇事有自己的思考。
说到这里,还是有点小忧伤,年初定下的365本书的计划,实施进度加上听书的数量才勉强跟得上。
每天一本书,我之前有实践过,坚持了一个月,确实是可行的,一本书花费时间在1小时左右,会花1个半小时来写读书笔记。
后来不知道是自己变懒了,还是事情太多了,没能坚持下来,但也基本维持在一周2本的样子。
说到看书,有两类书是采取不同的阅读方式,工具经管类的书可以采取功利性的阅读方法,带着问题去阅读;文学著作就要强迫自己慢下来,跟着作者的思路去读。
我自己在读书的时候,存在这么一个问题:总是在看自己的认知能力之内的书,而且都局限于自己擅长的那些领域,比如我对时间管理和理财感兴趣,我看的就基本在这上面打转,广泛涉猎还是很有必要的。
还有就是功利性得去看一本书,每次都试着从书中去寻找答案,效率确实是高,但有的书很优质,可能并不能为你带来什么实质性的价值,但可能对你的情绪产生触动。
因为在从事文字工作,看到别人写的文章总是旁征博引,引用各种理论案例和故事,而自己写的就是一味得发表观点。这其实就是积累不够的外在体现,1小时看完的书,可能是学到了其精髓,明白了个大概,但对写文章的帮助微乎其微,写作需要大量素材的积累,看了书如果没有记录摘抄下来,下次再用的时候其实是很难从自己的知识库中调取的。
李欣频就有这样的个人习惯,把平时吸引自己的文字、广告、电影对白、歌词,分类收集成自己的一本宝典,把平常的灵感也都记录进去,好几年之后就成了自己的私人情报局。
这是个长期的过程,重点在于坚持,其实收集素材的过程,也是在提高对世界的感知。
看电影也是灵感的重要来源,一部电影就可以看尽多个人的人生,比起把电影当成消遣,更应该思考怎么从电影里明事理。
电影里的人生百态,很多是我们平时接触不到的,毕竟过惯了朝九晚五的生活,很多大人物和小人物,距离我们的生活还是很遥远的。
李欣频说,电影的一百分钟,让你的人生一百种结局,你可以死一百次,活一百次,当一百种人,过一百种生活,有一百个家和一百位情人。在电影里的一分钟,比你的一年人生还要精彩。
她分享了一个特殊的看电影的方式,她会让自己进行各种不同的角色扮演去提高自己的心智和判断力。比如:
* 你可以把自己当成主角,思考如果那是你,你会怎么处理;
* 如果你是主角的对手,你会怎么化解危机;
* 如果你是摄影师,你会怎么曲靖,怎样用吸引人的镜头去讲这样一个故事;
* 如果你是导演,该如何掌握所有的人力资源和情绪全局;
* 如果你是编剧,有没有办法写出比你看到的更精彩的电影剧情。
之前买的李欣频的一套书里面,有4本是讲旅行的,书里配有彩色的插图,看着镜头下的美景、人文,心向往之。
有趣的人儿眼里的景是这般特别,换了我这种无趣的人,必定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品不出别的什么意味。
说起旅行,在大学毕业之前,每年暑假都要和家人来一次自驾游。之前在朋友圈里发了一张图,看着我的脚步遍布了大半个中国,登顶过皑皑的雪山;被戈壁的风刮得脸颊生疼;在沙漠里感受到了昼夜温差;攀岩一整天只为看第二天的日出;坐上出海捕捞的渔船,见证收获的喜悦;在竹林间听风声簌簌耳语蝉鸣;走在异国的街头,和有着异域风情的美人来了张合影;在草原上策马奔腾。
很感谢我的家人,在我还小的时候,就带我去感受世界,在旅行中收获良多,看了百般风景,体会各地的风土人情。
我流连于各个城市看风景,却忘了最美的景是当地的人文。
李欣频在出发之前都会提前安排路线、参加的节庆、要看的博物馆,还会把探索频道和国家地理频道的相关影片全部看过。
比起我旅游完只剩回忆,她每到一个地方精神就已得到了升华。每到一个新的地方,都会把自己当成当地人,重新学习生活,用心浏览身边的人事物,记住那些独特的颜色、气味、声音、食物、音乐、语言、艺术等等。
现在的城市不乏拍照留影的游客,一座城屹立在那里那么那么久,不去打扰她可好?把自己当做她的孩子,静静得陪她度过一段闲暇时光可好?
## 建立属于自己的人际情报网
一个人所读、所看、所钻研的领域特别有限,所以需要有不同的杰出朋友,可以定期会面或读书,选看同一本书,分享彼此不同的观点,或者看不同的书,链接不同的知识视野。
现在其实很多类似的读书会,就是针对一本书,各自发表观点,展开思维的碰撞,我也去过很多次,比起自己一个人冥思苦想,很多时候,别人的一句话,可能就会帮你解开一个困扰很久的难题。而且广开言路,思维的宽度和高度都被打开了。
现在网络将我们拉得格外近,又离得格外远,再怎么样,线上的交流,远没有真实见上一面那么有代入感。而且每一次都会结识新的人,会带来新的机会,拓宽自己的人际网络。
记得之前认识的一个小姐姐,每年要约见50个在不同领域有着建树的人,一方面,为了不让自己的视野仅仅局限在行业内,另一方面,你见过的每一个人都会丰富你自己的人生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