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一本书,叫做《源泉》。这本书的作者是俄裔的美国作家安·兰德。据说这本书也被拍成过电影。电影版的我是没有看过的。但是这本书本身的力量还是重重的撼动了我。可以说,这本书应该算得上到目前为止,对我影响最大,也是深深触动我内心的一部作品。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那么几种人。
有一种人被称为“二手人”。这种人特别关注别人对他的看法。别人认为他做得好,他就满心欢喜。别人认为他不好,他就垂头丧气。他没有自己的风格,自己的主见。指示一味地屈从、顺从所谓的主流或者说是潮流。他们慢慢失去自我,失去个性。就像书中的彼得·吉丁,他不知道自己是个建筑师,也不认为自己是个建筑师,只有当别人认为他是的时候,他在意识到自己是个建筑师。他的作品都是为了迎合当时那种守旧的风气,他拜倒在一些所谓的智者的脚下。他甘愿做他们认为的那个人,而不是他自己。最终,这样的人成为了主流的牺牲者,因为主流从来不会珍惜和重视某一个信徒,他们只为了自己。当“二手人”失去了主流眷顾的时候,他马上变得颓废和不可救药。因为他失去了自己,失去了别人的评价,那他就不存在了。不存在的感觉,应该是很难受的。
有一种人是所谓的主流和智者。他们掌握着舆论和潮流的动向。拥有了这个资源之后,他们并没有想着如何将社会和历史向前推进,反而是利用自己的一切资源禁锢人们的思想,让人们沉溺在他们所塑造的气氛和意识当中。他们反对个性,打压个性。甚至通过一系列的卑鄙手段去摧残个性。在他们眼中,任何与他们不一样的声音都是异端,都是对他们最大的挑战。往往这些人站在所谓的道义和集体主义的最顶端,轻蔑的扫视脚下的芸芸众生。在他们眼中,众生平等,但是这种平等是在说你们没有什么不一样,都是我的信徒,我的奴隶。你们不存在,你们只是我的延伸。你们一切不顺从或者异端,都是可耻的。就算不可耻,我也会让人们认为你可耻。这种主流的统治者眼中没有别人,只有自己,别人永远是无足轻重。他们带着博爱、善良和仁慈的面具,实际上是在杀死一个又一个个体,直到剩下的只有他们自己。然而,这种人却往往是高高在上,指手画脚的人。无论是书中还是现实中,这种人比比皆是。
有一种人是战士。这种人不向主流屈服,他们用尽自己的力量,去维护自己的个性和主张。但是这类人当中又分成两派。有一派他们从一开始就桀骜不驯,他们不接受任何的妥协,他们将个性与创新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凡是与之偏离的,他们都不会接受。他们有精神上的洁癖,只要是与他们的标准不一致的,他们就会针锋相对,毫不退让。他们往往会将自己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以一个人的力量对抗整个社会。悬殊的力量对比最终将他们击败。被无知的众生击败后,他们没有退路,因为世上的一切似乎与他们的标准格格不入。这类人就此沉沦。成为殉道者。还有一派,他们从最底层一步步走到顶端。他们看惯了种种的不公与阴谋,所以他们不屑于与主流同流合污,他们试着采取不理睬的态度,甚至可以通过利用主流去满足自己的利益。但是他们很清醒,他们知道自己咬得是什么。但是他们将内心的东西隐藏的很深,很少有人能够窥见。他们也从来不会停止寻找,寻找一些知己。在这一过程中,当他们发现自己的知己是个冒牌货的时候,他们会毫不留情的将知己打入地狱。因为他们不容忍欺骗。直到发现了那个对的人,他们会义无反顾的去支持,去声援,无论付出多么大的代价。但是,这种人也有脆弱的一点,那就是他们的终极理想。虽然有的时候我们走的路方向一致,但是一旦终点不同,他不会放弃自己的终点而去陪伴那个对的人。这就是无奈。
有一种人是顽石。这种人有着石头的性格。坚硬而顽强。他们我自己的见解和性格,他们不媚俗也不被主流的人接受。他们是大多数人眼中的刺头,也是所谓领导者眼中的另类。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敢于发表不同于大众的意见。他们单纯,但是获得很纯粹。为了理想,他们坚持,但是不做无畏的抗争。他们只是知道自己做的是对的,是自内心的。有的时候,主流的人会责难顽石的见解。顽石只是回应以不屑,而不是积累的争辩。有时主流的人用阴谋诡计迫使顽石不能继续完成正在做的对的事业,顽石石不会恼怒和歇斯底里,他只是调整一下自己的状态,不做就不做,那我仍然可以做与自己理想相关的其他事情,也许是更为卑微和作祟的事情,但是,不重要。只要是与理想有关的,他都会乐此不疲。当别人剽窃或者借用他的成果获得利益的时候,他也不会在意,他知道,只要实现的那样东西是出自他的手笔,就已经够了。面对别人曲解他的意图的时候,他也不会急于阐释,他在等待一个机会,一个真正能够阐释他的意见的机会。顽石活的很自由,因为他知道自己要做的,他不在意除此之外的一切事情。所以,他会很专注,专注的可以不去理会一切诱惑和陷阱。在通往理想的过程中,顽石只是专注看好眼前的路,而路是否好走,已经无关紧要了。
这就是这本书传递给我的信息。他对我的震撼不是来源于故事本身,而是发自一种认同。我们究竟有几个人在做自己,有几个人在乎自己的理想?他让我勇敢的撕掉了罩在身上的一层层的伪装,涌现出自己的样子。这就是这本书的力量,所以他叫做《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