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重温一遍在上学时就播出过的电影《孔子》,这是一部历史题材的电影,影片中规中矩,不想动作片那样画面炫酷,也不想爱情片那样充满情感。电影中向我们讲述了孔子从一介布衣通过推行礼制使鲁国发展壮大,在上任大司寇后进行了大刀阔斧板的改革,因触动了三桓的利益而遭受三桓势力的排挤,只得在列国颠沛流离,晚年才回到母国,但再次回国时,孔子却志不在治国,而是专心授课。从电影中我领悟到了以下三点:
一、找到自己的价值,在哪里都能有饭吃。影片中除了孔子、结局稍好的还有他的弟子冉秋。冉秋的出场戏份很少,但他很擅长指挥作战,总能够用奇招异书以少胜多。在公山狃杀到午子台时,冉秋用燃烧的火油把叛军逼退在午子台下,保全了孔子的周全;在齐军大兵压境鲁国之时,冉秋用拒马抵御了齐军如潮水般的铁骑,再令弓兵配合击杀远程敌军的手段打败处于优势的齐军。后来因立下战功留在季大司徒身边做了大夫,告别了颠沛流离的逃荒日子。冉秋是众多弟子里面戏份相对多的角色,作为孔夫子的学生,他擅长的是行军打仗。但是敌人在齐军兵临城下之时首先想到的不是把孔夫子请回来,而是先把其弟子冉秋请回来扭转战局,可见季氏只是看重了冉秋在作战上的才能而非真的想向孔夫子认错低头。
二、忌急于求成。影片中孔夫子大力推行礼制,使鲁国日益发展壮大,但他并没有考虑到大幅度的改革会触碰到三桓势力的利益,而是追求理想化的礼制政治理念。在触碰了齐国和三桓势力的利益之后,鲁君迫于压力只得罢黜了他,最后只得颠沛流离。片中孔夫子的弟子中子路被卫国的新国君赏识,希望他来辅佐,但夫子并没有因为弟子得到重用而太过高兴,并告诫子路乱邦不居;子路告诉老师,他之所以要去就是要把老师的理念尽快在卫国践行,成功后来接老师去做国相,但孔夫子却训斥他说从政不能急于求成!孔老师的预言是多么的准确,没多久卫国内乱,子路也在乱军之中为保护小郡主而遭人杀害了。生活中的我们也是有类似的经历,想学会一项技能,向考下一个证,甚至是想短期内尽快做成一件大事,虽然理想信念我们都具备了,但我们缺乏了一系列把想法转化成现实成果的行动,所以总是三分钟热度,刚开始踌躇满志,最后自己都质疑自己当初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这只能说明做事太急功近利、急于求成是做不好事情的,要做成一件事,应该耐着性子坚持行动,才能立成功越来越近。
三、忌只顾眼前小利。鲁国虽然有像孔子一样的圣贤之人,但鲁国并非是鲁君一个人说了算。虽然孔子得到鲁君的支持,但三桓势力的却影响着鲁国的发展。季氏因为收首了齐国送来的美女和好马,使得孔子被罢黜,最后本来可以按照孔夫子的礼制治国壮大鲁国,却中了齐国的离间计而荒废了鲁国的发展大计,鲁国最后也只有没有逃离被灭国的命运。人在职场应该把眼光放得长远一些,一个人从入职到退休可能经历数十年时间,应该把眼光放在如何提升自己的阶层上,而不是只着眼于较好的职位、较高的薪水上面。虽然经济基础决定了人们的生活品质,如果能够提升精神和经济阶层,现实意义要比着眼于一个管理岗位要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