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一年,中国经济在低区震荡徘徊,企业的竞争不断升级,高绩效的关键人才成为企业在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所以,选拨、培养、激励和保留关键核心人才是一切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绩效管理机制作为留住和激励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可是大部分中小型企业绩效管理实施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经典案例
A客户是深圳一家自动化设备企业,咨询前人资部基于领导的需求采用全员360考核机制,360考核在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三个现状:
1、考核人在给被考核人评分时容易受情感因素的影响,评分结果不合理;
2 、员工为了不得罪人,无论是上级给下级评分,还是同事之间互评,都集中在基准值(90分),导致90%员工考核结果都在基准值(90分)水平线,如此一来,绩效考核成绩不一定反应其工作绩效,更无法支撑战略目标实现;
3、多个维度考核shi成本较高,使用范围受到限制;
A客户运用全员参与360考核,月度的考核流于形式现象非常明显,基于情感评分,表面一团和气,考核实际上是名存实亡。
01、为什么360在考核中流于形式的现象,还持续8年?
A客户的人资经理曾经给某位大区经理评价时打过一次低分,并且在绩效面谈过程中指出这位大区经理存在的实际问题。虽然这位大区经理表面上没有说什么,但之后这位大区经理以各种理由不配合人资经理的工作,最终两人关系出现分裂。比如同一件事情,换其他人跟这位大区经理沟通协调就相当配合。这位人资经理苦笑着对我说,龙老师,我们的绩效管理机制必须改变,不然只能做老好人或绩效实施流于形式,要不然就会给工作带来很多麻烦。
其实,在大多数情况下,员工并不清楚绩效考评(非绩效考核)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其主要目的是帮助员工认清自己身上的缺点,找到自己的短板,并得以寻求突破。另一方面,又因为考评人普遍存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所以在评分的时候最终选择做老好人。因此,导致企业考核中流于形式的现象屡禁不止,不在于人本身,而在于机制。
如何避免绩效流于形式现象,复盘案例找方法
B客户是东莞有一家电器企业,每月都会由制造中心评选出一位优秀员工,奖励1000元。评选标准是敬业精神、服从精神、学习精神、安全精神等主观性非常强的标准。本来是用来激励员工的措施,实施一段时间后一点效果都没有,因为制造中心经理为了不让手下的员工闹事,就采用轮流制。什么叫轮流制呢?就是这个月让A做优秀员工,下个月换做B做优秀员工,人人有份,一个都不少。HR负责人知道后找生产经理谈话,生产经理说,我不想让员工闹事,只有在利益面前人人平等,他们才没有理由闹事,我也能更好的管理部门工作。
这位生产经理之所以选择轮制方法,是因为优秀操作员的评价方法主观性很强,难以量化。这样就算这位生产经理是本着公平公正的心态去评估每一位员工,员工也会有猜疑,与其这样,不如你好我好大家好。如果选择可以量化的考核性指标取代评估性指标,比如营业额、毛利额、产量、费用率等等,评分人就没有机会做老好人。(具体案例后续分享)
2、绩效管理与企业经营效益挂钩,让员工把企业的事当做自己的事来干
C客户是广州一家灯具企业,老板无奈的向我倾诉,龙老师,我的管理干部没有责任感,管理干部看着自己的员工上班的时候浏览新闻、聊微信、玩陌陌都不管不问,每周管理例会就提人手不够,忙不过来,不知道怎么办? 签订管理协议后,我们团队帮助他采用阿米巴模式,独立单元经营核算(具体案例后续分享)。部门负责人第一件事是什么呢?当然是立刻马上清理工作不专心、不负责任的员工,改善生产流程等,瞬间提升生产效益。
人有两点永远无法改变,那就是自私与贪欲,所以,利益在哪里,焦点就在哪里,只有把人与利益绑定到一起,才能让员工把公司的事情当自己的事情去做,只有打造好机制才能让企业自动自发的盈利运转。对C客户这家企业的管理者而言,没有考核,管理者做多做少工资都是一样,事不关己,跟自己的利益没有任何关系,因此他不会愿意去做坏人。如果让他的利益与企业的经营成果挂钩,把管理者转换为经营者的身份再去管理部门,管理者的作用才能充分发挥最大。
3、企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好的机制才能吸引高绩效的人才
企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只有好的机制才能让员工从等活干到抢活干,只有好的机制才能打造优秀的企业文化。绩效是企业的牵引系统,薪酬是企业的动力系统,系统化管理才能帮助企业实现经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