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不同了,吃肉的观念也随之改变了。现在人们到市场或超市买肉,大都是喜欢要瘦的,说吃肥肉胆固醇容易高,对健康不利。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可不是这样。那个时候,在我们县县城里,肉虽不是凭票供应,但也不是完全放开,全县城只有一个供应点。每天八点钟开门,还没开门,买肉的早已排起了长队。卖肉的老郭那个时候最吃香,他走在大街上,人们老远就跟他打招呼。有时候,排队排不成,一开门,人们一拥而上,都围在柜台前面。这个说:‘老郭给我拉二斤肥的!’那个说:‘老郭给我拉三斤表厚的!’很少有人提出光要瘦的。为什麽人们愿意要肥的?这有个时代背景问题。那个时候,食油凭票供应,每人每月二两,别说一天三炒,就是中午炒一个菜,也根本不够用。所以人们把买来的肥肉和猪厢油都炼成油,当成炒菜油用。炼油最后剩下的肉渣,和白罗卜条大葱剁好调在一起,蒸大包子,比用纯肉调的馅还香。八一年春节开始,我用猪肉表和猪厢油炼过两小瓷罐腥油,吃了一罐半,后来粮棉油放开了,还剩半罐,我拿去送人了。【另起一行】像我们这样的家庭,有两个人拿着国家给的工资,虽然低一些,每人每月四十三块五,但比起一般纯农民家庭,应该还算是在天顶上过日子的。一般社员家,平时很少吃肉,都是到年根儿才从生产队分几斤油,这要全年炒菜用。一冬天都是吃自留地种的大白菜,用小锅煮一锅,头天晚上吃,第二天早饭时吃,哪里有个油星儿?白菜心儿是最好的菜,中午喝熬菜,兴许放点油。
一九七二年冬,老伴儿还没复职,孩子们也还待在家里。是个星期六下午,我骑自行车回家,路过肉店门口,见架子上只挂着一个骨头架子,整个一条脊椎骨,那时还没听说过‘排骨’这个词儿。卖肉老郭向我推荐说:‘肉已卖完了,这骨头架子你想要,你把它拿走,七毛钱!’我给了他钱,把骨头架子放到车筐里,心想;没多少肉也行,回去把它煮一煮,煮白菜时放一点肉汤,总比清水煮白菜强得多。
回到家天已经黑了,我找来斧子,把骨头架子剁了剁,放到鉄锅里,吃了晚饭就炖上了。一个多小时,肉味儿出来了,满屋飘香。我剔了剔,剔了两碗丝儿肉,全家人解了一次馋,还赚了半盆子油滚滚香喷喷猪肉汤。
现在人们把骨头架子,说成是‘排骨。’有一次我到超市买肉问价,排骨比带表的好猪肉价格还贵,这要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不可理解的。
2016.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