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常规漫谈 之二十二
备课不能只注重写教案
备课是教学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一节课教学效果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备课是否充分,备课的重要作用不容置疑。但长期以来,由于管理者认识上的偏差,误将备课等同于写教案,并且过分夸大教案的作用,认为只要有好的教案,就能上出好课,就能有好的教学效果。
为了保证教案的质量,管理者不仅要求教案各种项目齐全、内容详细、字迹工整,而且把检查教案作为一项教学常规常年不懈地抓:期中查、期末查、每月查、临时突击查.....有的学校还举行优秀教案评比,将教师的教案与本人的工作态度、工作业绩挂钩。于是,教师们为了避免背上不负责任的黑锅而影响自身的形象、利益,只得将手中的《优秀教案》《教学参考》进行剪辑、“再版”,本来用于记录课堂教学步骤提纲的教案,成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百科文摘”,备课笔记成了书写美观、内容详尽的“备查”笔记。
新课改中,精心设计教案固然重要,但教师的备课绝不能片面理解为只是写教案。教师的备课需要在认真钻研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及相关参考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本校的学生情况,精心设计出适合本班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步骤,最后书写成教案。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教案只是教师教学思路的记录,授课步骤的提醒,何必抄资料、搬《教参》?
备课理应备教材,但“尽信书不如无书”,即使是名家的经典篇目,有时也有值得推敲、商榷的词句,教师备课要备出自己对教材独到的解读、思考、见解,而不只是对教材一味地接受、照搬,充当“教材”、“教参”的传声简。现实生活丰富多彩,教师要及时吸收生活中的鲜活素材,并把它巧妙地融合到课堂教学中。
备课应该备教法,备学法。每节课的教学设计,既要注重整体策划,又要考虑细节的处理。多一些弹性设计,少一些僵化形式;多一些学案,少一些教案。
备课应该备学生。教师不仅要考虑学生学什么,怎样学,更应考虑这样的学习对学生的今后发展会有什么作用。要时时把学生的需要放在首位,要经常反省你对教材的处理是否贴近学生实际,你提的问题是否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备课还应重视对已写教案的补充、修改。布卢姆说过:“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合作、探究的过程,不仅有教师的“预设”,更有“预设”之外的“生成”。根据实际的授课情形,对已实施的教案进行必要的反思,补充、修改很有必要。从某种意义上讲,经过圈改批注的教案,比那些整洁、美观的“克隆”教案更实用,更有价值。
总之,教师的备课是种综合性的脑力劳动,写教案只是备课的一个环节。钻研大纲教材、研究学生、设计教案是备课;教师的阅读积累、教学理论的学习也是备课;授课后的总结、反思同样是备课。备课决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写教案,教学工作的检查不能只看教案是否详细、美观。一味地注重教案形式,无疑是舍本逐末,会使备课走向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