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朋友,为了参加孩子的小学毕业典礼,放下手中重要的工作,不辞辛苦,从北京飞到杭州,周围人都劝她:
毕业典礼只是走个流程,况且还是小学,用不着这么大费周章,让爷爷奶奶参加得了!
朋友笑着说:
我只是不想错过孩子的每一个成长阶段。毕业典礼虽然只是个形式,但却是孩子和学校生活的最后的告别。
我过去,是对孩子最基本的尊重,也希望孩子能重视自己的毕业,正式告别过去,有个全新的开始。
对孩子而言,有这样一位妈妈真的是件幸福的事。
我们身边有一些父母,十分讲究实际:
小孩子过什么生日!
奇奇怪怪的节日,瞎凑什么热闹!
上个学而已,衣服鞋子随便穿吧!
可能对于父母而言,做不做这些事情,对孩子的爱都不会减少,但对于孩子而言,却是完全不一样的感受。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仪式,却是家庭记忆的养料,是内心幸福的源泉。
有人觉得,仪式感只不过是追求一些形式和华而不实的东西。
事实上,对于孩子来说,在枯燥的生活中,偶尔的惊喜和仪式感,会给孩子足够的亲近感与信任感,让孩子感受到幸福和乐趣。
德国作家洛蕾利斯在《我们为什么需要仪式》一书中曾说:
有仪式感的人生,才使我们切切实实有了存在感。
不是为他人留下什么印象,而是自己的心在真切地感知生命,充满热忱地面对生活。
我之前看到过一个很有意思的新闻。
有位小朋友捡到5毛钱后交给了正在值守的民警。为了鼓励小朋友,警察叔叔拿出接警本,认真进行登记,给足小朋友做好事的“仪式感”。
那位小朋友,看着正在认真登记的警察叔叔,一脸满满的成就感。
这温馨的一幕无数网友关注:
这就是尊重孩子啊,自信心就是这样成长起来的
可能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善举,致敬
确实能影响孩子一生,民警做得太好了
这位新闻中的小朋友,因为做了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受到如大人般慎重的对待,这种“仪式感”让他体会到肯定和鼓励,相信他会更有动力和自信去做更多的好事。
正面的肯定和评价,更像一颗种子,在孩子的体内生根发芽,让他们朝着积极正面的方向开花结果。
记得小时候每年过春节,我妈都会给我们买新衣服。
有一年除夕,全家人都在厨房里帮忙包饺子,完事后妈妈却又在洗着衣服。
我问:“这不是弟弟的的毛衣吗?洗它干嘛?”
我妈笑着回了一句:“过年他想穿这个新的,不想穿旧的了,趁着有时间赶紧洗了”
就这一个细节,我一直到现在都还记得。
印象中我妈并不会对我们姐三个有求必应,但是当弟弟向她提出要穿新毛衣时,她很快就能理解了:
这是一个孩子对仪式感的渴望,他希望自己在新年的第一天,全身上下穿的都是新的。
每个孩子都会本能地期待生活中的仪式,也许远远还没到这一天,孩子就已经在掰着手指头算中间还差多少天了。
我们说,生活总得有个盼头,这些小小的仪式,就是孩子心中的一个盼头。如果没有这些仪式,每一天都过成一个样,那还有什么好期待的呢?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仪式,却是家庭记忆的养料,是内心幸福的源泉。
其实仪式感和金钱并没有太大的关系,它源自我们内心对一件事情的重视程度,以及我们赋予它的独特意义。
在一个有仪式感的家庭长大的孩子,更能体会到家人对自己的重视。
一个拥抱、一个吻,或者满足孩子一个小小的愿望,都能让孩子从仪式感中,感受到满满的幸福。
而这种幸福感,能让孩子不辜负生活,不辜负自己,让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