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叶拾遗 || 从史湘云的“爱哥哥”说起(二)

文 | 元亮

接上文,继续谈书中方言问题。《红楼梦》流传过程中,多地方言俚语掺杂其中,鉴别较难。再加作者曹寅,其父是清人包衣,祖籍来自山东,曹寅人生经历复杂,其生于北京,少年在南京呆过,又回京在康熙身边当了多年侍卫,后一直生活在江苏南京、扬州等地。其夫人李氏,乃李煦堂妹,李氏跟随其父,多处迁家。李煦之父李士桢乃山东昌邑人,曹寅与李煦相交甚好。初步判断,曹寅应懂多地方言。

书中语言雅俗共赏,文白兼备。文中用了大量乡村俚语,受《金瓶梅》《水浒传》影响较大。曹寅非照搬使用,而是加以提炼,剔除啰嗦之语,进行雅化处理。叙述性语言,夹杂较少。此种手法,又因人而异。如贾政等文人,言谈中很少有俚语。贾府下人文化不高,话语夹杂大量乡村俚语。感觉这些人物语言活灵活现,听其言话就能感知其身份,人物塑造出神入化。

在所有版本中,最重要的应是梦稿本,该本底文是最接近曹寅底稿的文本。研究红楼梦的人多,校勘之人亦多,有一点很关键,若未在北京、山东、南京一带生活过,或未研究过当地方言,尤其是鲁中方言,校勘出错是必然的,会犯苏轼改王安石诗一样的错误。山东是很特殊的地方,众多名著皆融入了山东方言,有些俚语,字典中根本没字标识,就借字表音,《红楼梦》借鉴了《金瓶梅》等著作,同时又独创了许多字词。这对校勘提出了较高要求。南方地区、西部地区以及国外红学爱好者,校勘是一件出力不讨好之事。校勘出来的版本,可能会不忍卒读。

下面举些例子,了解一下这些方言,以便对《红楼梦》有个更深入的理解。

1.“周瑞家的”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找的是“周瑞家的”,类似的称呼还有“林之孝家的”。两人是不起眼人物,皆用其夫姓名作为前置称呼语,其全称应为“周瑞的老婆”、“林之孝的老婆”。初读,没明白啥意思,后慢慢看懂。再后来,用方言一读,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竟如此熟悉,变成文字,反而不知何意。乡村邻居间,男人找了外面的媳妇,一般不知媳妇叫什么,平时都类似这么叫,如“他王家嫂子”、“李家婶子”,若把后面“嫂子”、“婶子”省略了,前面“王家”、“李家”一般换成名字或其他称谓。如:“他王大哥家的,俺借你家的推车子用用。”“周瑞家的”中“的”,发音不是“de”音,而是音似“地艾”音,这两字发音时,轻快连读。后面那个“艾”音,有时有,有时无,根据说话情景变化。

2.“踹窝”

第二十回,贾环遭宝玉数落,自感受了气回去。赵姨娘见了,问他:“又是那里垫了踹窝来了?”这句话怎么理解?当然,根据上下文,也能猜出大体意思:你这是又在哪里受了气了?若凭空说这么一句话,估计读者,很难明了意思。 “踹窝”一词如何而来?这词来自“踹得很泥窝”,农村过去是土路,雨后,路泥泞难走。说路难走就说“很泥窝”,脚踩上去一个泥坑一个泥坑的。“踹窝”就是一脚一脚踩出来的泥窝。为方便走路,得把这些泥窝,用一些干土或者炉灰渣垫一垫,便于人踩上走路。因而,“垫踹窝”有代人受过之意。赵姨娘这句话的意思:自认贾环没错,代人受气,又有说贾环没用、受人摆布之意。其有偏袒之意,又有恨贾环不争气意思。

3.“则声”

第二十回,“赵姨娘不敢则声”中“则声”一词,文本中较多,在《警世通言》中也有此词,”不敢则声”意思很好理解,意同“不敢吱声”。笔者认为“则声”应来自乡村俚语zu声。平时,说这个人没说话,就是说这个人没zu声.估计应是“作声”,读作了“zu”声,“zu”字如何写,字典里没有。作者用了音近的“则”字。如同“没有”读作“木有”。这个“mu”字,应是“没”的变音。字典中无此字,就写作“没”字。

4.“多早晚”

书中常出现一个“多早晚”一词,就是什么时候的意思。例如:

第八回:宝玉笑道:“我多早晚说要去了?不过拿来预备着。”

第五十七回:宝钗笑道:“妈多早晚来的?我竟不知道。”

第六十四回:黛玉道:“可是你没的说了!好好的,我多早晚又伤心了?”

这个“多早晚”,在方言里,喊作“多咱”,“咱”应该也是一个借音字,是“早晚”拼音简拼。“多早晚”喊得快了,听着就是“多咱”。日常询问人什么时候回来,一般都这么说:“你多咱回来?”这个词,在乡人交谈中,使用频率较高。

5.“二和”

第二十回,有句“一时杂使的婆子煎了二和药来。”这里的“二和药”什么意思?药煎了一遍,再煎一遍,这药就是二和药。“和”在这里音同“货”字,次数之意。如,平时洗衣服得清洗好几次,会问:“洗了几次了?”我们家乡方言这么问:“这衣服,你洗了几和了?”这个“和”字使用时,一般与液体相关,你不能把“那个地方,去了几趟了?”说成:“那个地方,你去了几和了?”那么,这个“和”字怎么来的?这种说法应来自“搅和”、“掺和”等词,因“搅和”与液体相关,如煎药时,你得用汤匙等东西搅一搅,就要搅和搅和,为了让药物混匀。洗衣服亦如此,要不断揉搓,在水里搅和。最初,也许是这么问:“这衣服你搅和了几次?”后来,就发展成“这衣服你洗了几和?”“和”本是“搅和”之意,后变为“次数”的意思。

6.“杌子”

《红楼梦》第四十三回中,有句:“贾母忙命拿几张小杌子来,给赖大母亲等几个有体面的嬷嬷坐了。”“杌子”是什么坐具?猛一读,很茫然。在贾府里,这个杌子一定是个高档物具,这是最初读到“杌子”这个词时的想法。后来,用家乡话一读,弄得自己很尴尬,连说“不会吧”,贾府里的“杌子”,竟是日常家里坐的凳子,“小杌子”就是小凳子。难道《红楼梦》里,其看似高深而不懂的语言,竟来自乡村日常用语?后仔细查阅了相关资料,确凿无疑。细想,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平时熟悉的物品,嘴里虽说着,但其写法,确从未没考虑过。作者把这些乡村用语用到了这部作品中。文中出现的“炕”、“炕桌”等用语,一下全明白了。现在有了床,炕渐渐不用了。书中既有“床”又有“炕”。当然,“炕”与“床”是有区别的,但这两种叫法在乡村有时混用。

7.“聒唧”

第三回中,王夫人曾道:"若姊妹们有日不理他,他倒还安静些,纵然他没趣,不过出了二门,背地里拿着他两个小幺儿出气,,聒唧一会子就完了。"句中有一词“聒唧”,也说成“呱唧”,现在“呱唧”多指掌声或鼓掌,但这里与鼓掌没有关系。文中说宝玉“聒唧”或“呱唧”一会儿,并非神经似地拍一会儿巴掌。其意思与“嘀咕”近似,但两者又不同:“聒唧”声音响,“嘀咕”声音低,都有喋喋不休之意,“嘀咕”还有猜疑意思,而“聒唧”没有。例如:说某人说个没完没了,而且声音高,很烦人。一般这么说:“你在那里聒唧啥?和大喇叭头子似的。”文本写作“聒唧”,“聒”与“呱”音近,两者皆有声高的特点,另外,“聒”有声音吵闹,使人厌烦之意,“聒唧”写法更准确。文中还有”咕咕唧唧“一词,是”嘀嘀咕咕“之意。

8.“铰”

平时,用剪子jiao(上声)东西,从没考虑这个jiao怎么写,读了《红楼梦》,方明白,原来写作“铰”。第十八回里,黛玉因生宝玉的气,赌气把做了一半的荷包拿过来就铰。日常写文,少用这个字,多用“剪”字。“铰东西”写作“剪东西”。例如,“剪个鞋样”说作“铰个鞋样”。突然看到这个“铰”字,感觉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整天说,陌生的从来未用过这个字。主因学普通话,只写“剪纸”不写“铰纸”,“剪”与“铰”还是所区别,《红楼梦》文本中也用“剪”字。普通话推广,许多乡村里使用的语言,正慢慢被替代。想象剪子的样子,自己觉得,“铰”字比“剪”字更形象。

9.“不卯”

第二十一回中,贾琏道:“你两个不卯,又拿我来作甚?我躲开你们。”贾琏所言“不卯”什么意思?梦稿本中改文改成了“不睦”,显然是一种误解,因为“不睦”是不和睦之意。凤姐与平儿何来不睦?理解有偏差,改得不准确。“不卯”准确含义是什么?“卯”在这里不是干支,也非时辰。“卯”指木工术语:卯眼。你不能说“不卯”为“不卯眼”。家乡话中有:“你看这两个人卯不在一块,成天闹别扭。”做过木工活的可能知道砸卯子,就是用凿子对准木头上的卯眼,斧头对准凿子,一下一下凿眼,然后把榫对准卯眼按进去。有时,榫和卯眼不对口,就会对师傅说:“师傅,卯不上咋办?”。“不卯”生活中很少这么说,估计应是从“卯不在一起”化来的。“不卯”有“不对付”、“闹别扭”“合不在一块”之意,有点类似性格不合。“不睦”有过节,有仇,而“不卯”程度轻些。

10.“撅折”

贾琏道:“小蹄子,你不趁早拿出来,我把你膀子撅折了。”句中的“撅”可能应用的地区较多。例如:“撅腚”、“撅嘴”是生活中常用的词语,农家还有一农具,zhua(阴平)地用的“镢”,两字部首不同。“撅起来”有向上翘起之意,力的方向是向上。“撅折了”应是向上使劲掰,掰断了。当然贾琏不可能把平儿的膀子弄折了,这是用武力吓唬平儿。估计,平儿把那一缕头发,压在身下,平儿肩膀用力,不让贾琏把她的身体翻过来。因而,贾琏才有此说。

11.“促狭鬼”

书中,常出现“促狭鬼”一词,马道婆嘴里的“促狭鬼”,与贾母嘴里说凤姐为“促狭鬼”,语气是不同的,但是意思差不多,“促狭”有捣蛋、使坏、毒辣等意思,据说话人的口吻,意思略有不同。此词具有贬义性质,也常戏谑之用。“促狭”也有度量小之意,该词在史书中出现过,如《三国志·魏书·袁绍传》:“良性促狭,虽骁勇不可独任。”《红楼梦》中的“促狭“应来自方言,该词在莱芜、济南、青州中常被使用,如,某个孩子使坏,故意踩坏地里的菜苗,就说:“这孩子刚促狭了!”平时说某个孩子很机灵,称呼为“机灵鬼”,“促狭鬼”应是由“捣蛋鬼”类似词衍生出来的。该词使用的范围很窄,金陵、上海一带似也有此说法。马道婆说促狭鬼“得空便拧他一下,或掐他一下,或吃饭时打下他的饭碗来,或走着推他一脚步”,这个“促狭鬼”就是捣蛋、使坏之人。贾母说凤姐为“促狭鬼”,是说其捉弄刘姥姥,含有戏谑之意。

12.“塌拉”

探春给宝玉做了一双鞋,贾政见了,问起缘由,宝玉撒了个谎,说是舅母生日时送的,气得赵姨妈说:“正经环兄弟,鞋塌拉袜塌拉的没人看的见,且做这些东西。”“塌拉”一词什么意思?“塌拉”也写作”趿拉“。“塌拉”是象声词。庚辰本等改成了“搭拉”,“塌拉”在方言里,有多个含义:其一,是说把鞋后帮踩在脚后跟下,叫“塌拉着鞋”;其二,是说鞋大,穿着不利索,一走一掉,穿不紧。赵姨妈说贾环鞋塌拉,是说鞋不合脚,意思应为第二种。“搭拉”显然没有“塌拉”准确,改文者应不懂方言“塌拉”之意。

作者在书中大量使用方言,不仅使作品有了地域印记,而且使作品更贴近生活。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4,088评论 5 459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1,715评论 2 37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1,361评论 0 319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2,099评论 1 26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0,987评论 4 35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6,063评论 1 27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6,486评论 3 381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5,175评论 0 253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9,440评论 1 29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4,518评论 2 309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6,305评论 1 326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2,190评论 3 31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7,550评论 3 298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8,880评论 0 17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152评论 1 25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1,451评论 2 341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0,637评论 2 33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卷首语 自从高考结束,除了在日记本上写的心情记录,偶尔写在微博上心情感悟,可数的书评外,就没有系统性地写过文字。对...
    我是林兹兹阅读 424评论 5 3
  • 夜行 文/天涯 面对流光 夜的梦幻闪烁其词 请小声说话 蛰伏的草虫在酣睡 别惊醒它们的春梦 放慢脚步 听听河水的呢...
    天涯0798阅读 387评论 0 3
  • Unit4
    心情杂货铺子_阅读 150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