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最近,给某大号投了篇稿子,很快收到编辑回复,说稿子的选材和语言都不错,但内容有些泛泛而谈,与读者缺乏距离,问我愿不愿意修改。
既然有希望,我当然我要死磕到底了。
然后我仔细想了想人家提出来的意见。
所谓泛泛而谈,意思不就是缺乏素材故事的支撑吗?
我开始重新素材这个概念。
素材是什么?
就是从现实生活中搜集到的、未经加工的,感性的、分散的原始材料。
说人话,就是每天发生在微博热搜上、自己以及周围亲戚朋友身上的那些八卦事。
02
现代人既忙碌又无聊,一闲下来就不知道做什么好,所以写手粉墨登场。
文章是写给读者看的,起码要让读者能看下去。
怎么吸引读者看下去呢?
一切强给硬塞都是耍流氓,最好是读者愿意,有些事勉强不来。
大伙愿意看下去的动力,取决于故事的精彩度,是不是成功地勾起了大伙的好奇心、八卦心、功利心和共鸣心。
所以,你的故事、素材要鲜活。
假如每天只是自己那点鸡毛蒜皮的破事,恐怕没人愿意听你喋喋不休。
当然,如果你贩卖的是自己穷困潦倒、狼狈不堪等奇葩事,大家还是很愿意让你说出来乐呵乐呵的。
除此以外,最好的选择就是热搜上的明星八卦了,她们本身自带流量,蹭上一点,你也能跟着喝点汤不是吗?
于是,明星那点事被从各个角度写来写去,让人都快看吐了,可是,那又能怎么办呢?
素材就是一篇文章的血肉,有了血肉才会有温度,否则就只是一副骨架。
文章没有血肉不行,但全文都是素材的堆砌,就像打多了激素,太过臃肿,让看客看着疲惫。
看过个别爆款文章,觉得就是素材的堆砌嘛!
整篇看完过后,依然总结归纳不出来作者的主题到底要写啥。
从标题里看不出来,因为标题只是为了吸人眼球,不像传统写作是全文主题的概括。
从每个段落也看不出来,因为除了素材就是金句。
好吧,我承认是我归纳能力不行。
03
写自媒体文章不能自嗨。
虽然写作是你的自由,但没流量却是硬伤。
如何将写作的初心与写作结合起来呢?我觉得不是完全没有办法结合。
娱乐、热点不应该排斥,因为存在即合理,大家都在写必然有原因,你非要反其道而行之,撞破南墙也不一定就能成功。
我的做法是,写,但对于事件先用自己的话还原事件过程,然后真正去思考一下这件事本身到底是什么性质的事,这样就不会没头没脑地跟随大多数人,或者让脑袋里的第一感觉占了上风。
说出你心底真正想表达的话,不是不假思索、不是连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
其次,平时要养成搜集素材的习惯。
素材到用时方恨少!
写完几篇文章后,觉得就那点东西,能写的都被别人写了,想用个故事或者新闻来佐证自己的观点,搜遍大脑,空空如也,虽然可以临时去百度,但是也太耗费时间和精力了。
如果能够每天储存一条,用时立刻就能搜到多好。
突然就明白了,为啥人家说写作是个技术活,因为写作=素材,素材=搜索。
你能不能搜得到,当然是门技术了。
每天看很多花边新闻,浪费时间也没有印象。
不如每天学习一个知识点,把它弄清弄透,总比最后什么都没有记住好很多。
04
最近很喜欢听郭德纲的相声,也喜欢关注相应的八卦。
觉得相声这个行业的转型跟写作很类似。
传统老艺人觉得相声是老祖宗留下的瑰宝,好不容易摆脱了低俗,应当高雅。
但是市场和观众不买账。
郭德纲拯救了相声行业。他所说的创新,三俗,就是以商业是否成功作为标准。
说人话,就是老百姓喜欢,愿意掏钱最重要。
而很多人转不过来这个弯。
写作也是一样。
以前的标准是高雅、深邃,以知识渊博、思想深邃、语言华丽等让人佩服,但这些离大多数人很远。
现在则是以通俗、白话、不烧脑,甚至是口水文为好。
能被多数人理解的东西,人家才愿意花时间花钱。
所以,说的是素材,说到底还是思维转变。
思维一变,眼前的一切就忽然变得很通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