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下午我们又像往常一样,母子俩搬来2个竹椅子,排排坐着背古诗。
原则上我不理他,我们各做各的事情,等他遇到不懂的问题时,我再指导一下,等到他能熟练地背诵时,就背给我听。
儿子很快、顺利地背下了《咏柳》,可是王之涣的《凉州词》却怎么也背不下来。
我让他自己看解释,可是过了很久还是不行。于是我就放下自己手头的书,认真地引导他看书中的解释,他还是不明就里。
我只好用自己的话再进行更加简单明了的解释,可是他还是不会背,尤其是“羌笛”“杨柳”“玉门关”这三个词,他说什么也不能理解。
无奈,我只好一遍遍地解释什么是“羌笛”,其实它就是一种笛子,能吹奏的笛子;杨柳呢,在古代是代表着离别、分开,是很伤感的一种东西,并讲解了相关的“折柳”的典故;玉门关呢,其实就是一个地方,一个地名儿,只不过这个地方非常荒凉……
我说干了口水,可是儿子这里还是没有丝毫的进展!这时他气馁地说道:“妈妈,这首古诗太难了,我不想背了!”
这怎么可以呢?不能这样半途而废的,可是我一下子又想不出什么好法子来,真是急死了太监了,悠哉了皇上!
想放弃的儿子,就不再背古诗了,但他手上还是抓着那本《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在随意翻着。
他倒轻松了,可是我却在一边干着急,还是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让他有兴趣继续背古诗。
过了一下子,儿子就想来考考我,他随意得翻到一首诗:“妈妈,你看这首诗很难吧,你会背吗?”我侧身一看,是一首很熟悉的古诗——《寻隐者不遇》,“这有何难!”我马上张口就把它给背了出来。
儿子不服气,又找了一首,是李白的《赠汪伦》,这更不在话下了,我马上就把它一清二楚地背了出来。
这下,儿子有点动摇了,但是他还是不甘心,继续考我,考了7、8首诗,果然一直没有被难倒!(嘘,我过去语文学得可好了,这些低年级的古诗,对我来说当然是小菜一碟喽!
随着一首首古诗的出口,我的主意也产生了:“孩子,你看妈妈多厉害啊,那么多古诗都会背。你说它们难吗?一点儿也不难,当然,前提是你要理解它们的意思,并进行联想,想象着诗里描写的景物就在你的眼前,这样你就可以很快地背下来了。”
孩子还是有畏难情绪:“妈妈你是怎么背得呢?这些古诗你是什么时候学的呢?你说他们不难,可是我刚才不是背了很久吗?还是不会背啊,可见这首诗是很难的!”
我步步紧逼,丝毫不肯放松:“那些诗是妈妈读小学时候背的啊,妈妈可没有你那么幸福,那时候根本没有这些书。孩子,你知道妈妈为什么要让你背古诗吗?古诗背多了,就可以让人变得更聪明。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腹中有诗气自华’,也就是说一个人肚子里如果有很多诗,人家一看就知道他是一个很厉害、气质很不一般的人;而不会认为他是一个傻瓜,什么都不懂(真抱歉,为了说动只有小学一年级水平的孩子诵读古诗词,我只好这样糟蹋这句话的原意了!)像你这么聪明的孩子,一定不想让人认为你是一个不懂得诗的大傻瓜吧?
我想只要你肯真正用心地理解诗的意思,并进行联想,你一定可以把它背下来的!你看妈妈不很聪明吧,妈妈都可以背下这么多古诗,就是因为妈妈曾经很认真地去读、去背,所以大多数诗妈妈都记住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孩子!聪明的你一定可以背得更多的!
终于说到孩子的心坎上了,孩子蠢蠢欲动了:“那我试试吧。”我赶紧趁热打铁:“是的,孩子,只要你肯用心,一定可以很快地把它背下来!不就是一首短短的古诗嘛,我知道你一定行,一定可以很快地把它背下来!”
经过这样一番煞费苦心的折腾,孩子还真的会背前面的两句了,当然他每背出一个字我就说一遍“好,继续!”后面的两句马马虎虎也能背出来了,就是“杨柳”二字还不太熟练,把“玉门关”背成了“玉关门”,弄得我啼笑皆非。
但我不敢打击孩子的积极性,毕竟是有进步了,毕竟能大体背下来了。
为了尽可能让他背熟、记牢,于是我们开始第二轮的背诵。他每背对一个字,我就大加表扬,然后期待他的下一个字。
这招果然见效,不出几分钟,孩子就可以完整地把这首他认为很难的、想放弃的《凉州词》给背出来了。
我担心这是死记硬背、囫囵吞枣的结果,就让他说说诗词的意思,他居然也能讲得八九不离十。
我这下可高兴了,颇有成就感,真的——因为自己的努力,孩子不仅没有放弃,而是饶有兴趣地继续下去了,出色地完成了既定的内容。
背完了《凉州词》,孩子一鼓作气地背完了《登鹳雀楼》。他认为这首诗太简单了,不到1分钟就让他拿下了。而且还很好地复习了《凉州词》和《咏柳》,他的解释也很不错哦!
这就是我们暑假每天下午的保留节目,孩子背古诗,我既当老师,又当评委,倒也其乐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