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利用保险规则漏洞获得赔偿,保险公司怎么就开始掀桌子?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谁能想到,“航班延误险”一个如此不起眼的险种,居然也可以被人利用起来发家致富。
南京的李某从2015年至今,通过对航班以及当地天气进行分析,利用亲戚朋友的身份信息,通过购票虚构行程,成功的押中了近900次飞机延误,并获得了高达300多万元理赔金。
目前,这个很有创意的李某已被南京警方以涉嫌保险诈骗罪和诈骗罪刑事拘留。警方认为,李某通过虚构保险标的(比如恶意复保险、隐瞒保险危险)骗取了保险金。
李某发财致富的套路是什么?
据了解,李某购买航班之前,会提前在网上综合评论找了一些延误率非常高的航班,然后再通过对当地天气进行综合我分析,最后选定几个延误概率比较高的航班,再去购买该航班机票和对应的延误险。
当然,李某并不会乘坐这些航班的,所以为了避免损失,她需要时刻关注已购买的航班动态。如果起飞前判断航班可能不会延误,她就会在飞机起飞之前把票退掉,如果航班出现延误,才可以着手向保险公司索赔。
通常一份延误保险的保费大概是40元左右,赔付的金额通常为400到2000元不等。有聪明的网友肯定发现,900次航班就算每次都2000元也不够300万啊,没错,那是因为李某除了使用自己的身份外,还用了其亲朋好友的信息来购买机票和延续险。
不得不说,李某真是个人才,不去当天气预报专家着实可惜呀。
骗保还是合理利用规则?
从现有的信息来看,李某的套路好像并没什么毛病。毕竟李某获取航班天气信息合法、买票身份信息合法、买票过程合法、购买延误险也合法,而且保险合同本身可以理解成是一种对赌协议,投保人赢了,保险公司赔钱,投保人输了,保险公司就赚了保费。
尽管李某确实借用了他人的身份证购买飞机票,虚构了行程去购买机票,但是,这并不等同于虚构保险标的。因为使用谁的身份购买保险并不是重点,重点是这个身份信息是否真实。
而且,航班信息和天气信息都是公开的,航班是否延误不仅与天气有关,还与其他的许多因素有关,并非李某可以控制。何况李某自己也有风险,如果航班没有延误,她退票也会产生一定的费用。显然,李某只是利用既定规则,加上一定的运气,并非保险诈骗。
不过,去年已有类似案件被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判为诈骗罪:被告人利用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航空延误险自助理赔系统漏洞,通过手机上的民生银行信用卡APP,虚构航班延误的保险标的,反复多次以他人名义申请保险标的理赔款,共计骗取人民币227200元。最终被告人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人民币6万元。因此,李某很有可能也会被同样判处诈骗罪。
保险公司的问题不应甩锅羊毛党
对此,有律师表示,“薅羊毛”行为从某种程度来说,有悖于民法理论中的诚实信用原则。这样确实不道德,但很难说违法。本身是由于保险公司的延误险存在漏洞,所以才会让李某有机可趁,这是保险公司自己的问题,现实中不应追究“羊毛党”的责任。
如果保险公司认为规则有漏洞,应当自行完善规则,而不应该让警察插手民事纠纷。动用刑事力量介入个案效果很好,但是得不偿失。
事实上,南京警方的做法或会给全社会对保险公司的信用产生质疑,最终损害的是保险业的合法利益。这个案子的负面效应可能会像数年前的那个彭某扶老太太案一样,对社会的道德规范破坏极大。